数据流通具有双面性:数据价值越高,流通过程中的风险越大。如何让大规模高价值数据进行可信流通,成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核心议题。传统的数据安全问题是数据流通内循环问题:数据持有方,也是系统的运维管理方,对自己的数据安全负全责。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数据流通外循环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外循环指的是,数据要素离开了数据持有方的安全域进行流通,此时数据持有方和系统运维方不同。这给数据流通带来全新的挑战:流通链路上相关运维管理方有窃取数据的动机和可能,则原有的、依赖运维管理方构建的安全防御措施全部失效,数据持有方难以有效保护和管控自己的数据。这也是导致数据持有方不敢提供数据、不愿参与数据流通的重要原因。
隐私计算有多个起源,目前在工业界广泛使用的隐私计算 特指 隐私保护计算(Privacy-preservingcomputing,PPC),也称为 隐私增强计算(Privacy-enhancingcomputing,PEC),在工业界习惯性简称为隐私计算。广义隐私计算是面向隐私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涵盖信息所有者、信息转发者、信息接收者,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发布(含变换)、销毁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所有计算操作,是在保护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安全共享的一系列技术。隐私计算为数据外循环提供全流程可信保障,并已经成为促进数据要素跨域流通和应用的核心技术领域,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务、医疗、能源、制造等诸多行业。
隐私计算技术可以在保护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可信流通,最小化数据泄露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促进数据流通的发展和降低安全风险,实现整体社会价值最大化。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各场景中的参与方信任程度不同、数据类型不同,各方在不同场景里需要达到的数据可控程度也是不同的,一味追求绝对安全或者忽视安全都是不可取的。所以,隐私计算产品需要安全分级方法,为实际产品选型提供指导。一方面,隐私计算技术路线众多,且不断有新的技术涌现,使用方难以评估这些技术的安全程度。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隐私计算技术性能较低,市场上存在牺牲安全性换取性能的产品。在不明实况的情况下,使用方可能会更青睐这些产品,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目前,虽然针对单一技术路线已经有一些安全分级标准,但是不同技术路线的分级标准完全无法对应,用户无法对所有的产品进行横向比较,这些标准也不适用于新出现的技术路线。因此,适用所有技术路线的通用安全分级思路亟需明确,来引导数据跨域流通全领域的安全评估工作,进而推进更宽广的隐私计算运用,加速数据可信流通的发展。
来源:蚂蚁集团&清华大学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相关文章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
2024-08-07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