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退出价格战 新能源品牌暂未跟进

资讯 » 智能车 2024-07-22

搜狐汽车·

作者 | 黄慧中

从去年3月雪铁龙C6打响车市价格战的第一枪后,一轮又一轮的卷价格之战让许多车企无法适从,终于在最近出现缓和的迹象。

据媒体报道,率先宣布退出价格战的是宝马,宝马中国表示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帮助经销商应对短期市场挑战。

在宝马之后,据传有奔驰、奥迪、大众、沃尔沃等品牌相继跟进,多款经典车型的价格回调几千到上万元不等。同时,“奥迪销售称两天涨两次价后下周还涨”、“奔驰销售称涨价正在酝酿中”等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搜狐汽车·向多家企业求证均表示内部没有相关回调价格的政策,但据走访和多家媒体报道,目前BBA及合资品牌终端的优惠幅度均有退坡,理想、蔚来等新能源品牌仍保持原有优惠幅度。

价格回调或拒绝交付

目前除了宝马对媒体有相关回应以外,其他品牌目前并没有公开说明,但各家在终端的价格回调均有迹可循。

据宝马销售介绍,目前宝马全系价格都在回升,目前回升的幅度还不算太高,后期可能会大幅回升。

宝马3系325运动版车型目前分期裸车价格是22.8万元,全款裸车是24.5万元,后期可能会回调至25万-26万元左右。宝马5系525Li的分期裸车价格33.5万元,较上月增长2-3万元,宝马X7则回调了十几万元。

奔驰的畅销车型如奔驰C级的优惠退坡1万元左右,奔驰E级目前优惠9万元,相对此前有几千元的回调。销售人员称本周起(7月22日)将开始对全系车型进行涨价。

而奥迪的销售表示目前奥迪Q3和Q5分别上涨了3000-5000元不等,不过店内特价车依然在售卖,预计之后还会继续涨价。

对于此次BBA回调销售价格的市场行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由于价格战的影响,目前行业的价格秩序混乱,降价加重了消费者观望情绪,加剧了消费者跟经销商之间的博弈。

而对于那些早已下定的用户,宝马在退出价格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件。

近日据媒体报道,多地宝马经销商在涨价后拒绝为宝马i3、iX3以及3系车主交付车辆,多数消费者是在5、6月降价低点时下定的,但是7月提车时被要求临时加价3万元。而拒绝交付的理由是车型停产、产量减少或者直接是“总部审批没有通过”。

去年以来,鸿蒙智行虽不直接参与价格战,但通过新品上市时增配降价及调整ADS智驾包价格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

搜狐汽车在走访鸿蒙智行门店时销售表示,旗下产品一直在涨价,未来也可能会继续涨价。

华为ADS2.0高阶功能包一次性购买的原价为3.6万元,2023年以来华为通过推出不同力度的限时优惠来刺激用户增购智选包。从限时五折优惠叠加终端选装优惠,用户选装高阶智驾包的实际支出从3000元涨到如今的1万元。

例如以7月1日-12月31日的最新政策,鸿蒙智行官方限时优惠价3万元,问界和智界终端有针对智能驾驶的2万元优惠,用户实际支出是1万元。而门店销售表示未来将有可能再回调3000元。

减价保量仍是主流

除了涨价的企业以外,还有部分品牌暂时还未加入退出价格战的行列。同时也由于正处车企放高温假的时间段,产量减小也会相应减少经销商的库存压力。

日前广汽丰田官方对媒体表示没有价格回调的消息,旗下车型还是会有优惠价格,只是价格趋向稳定。

一汽丰田的销售也表示目前并未涨价,优惠幅度仍与上月一样。但是厂家通知8月减产,届时库存会减少,优惠力度也会调整。

广汽本田内部人员对搜狐汽车表示,他们也关注到目前有车企退出价格战的消息,但企业内部暂时没有回调价格。据媒体报道,山东地区的广汽本田销售表示目前奥德赛和雅阁等车型的优惠仍在6万元左右,但近期厂家减少了每月销售任务量,由每月200余台减少到80台左右,预计8月份优惠力度会相应退坡。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汽车价格回调对行业发展有利,也能够改善经销商的心态和利益恢复,厂商在年中进行减量保价,所减的量其实损失相对较少,价格恢复实现相对稳定下的销量恢复,帮助经销商利益改善,推动整个经销商体系的进一步稳定。

新势力品牌中蔚来仍延续既定的7月优惠政策,包括选装基金、1年NOP+全域领航辅助使用权、免费换电券、蔚来商城积分等1-3万元不等的终端购车福利。

广州地区的理想销售也表示新能源车的价格与传统车不一样,理想暂未有涨价的信息,如果近期购买理想L6 Max的话终端还会有5000元现金优惠。

近日,北京对无车家庭定向增发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这无疑给新能源车市场和众多未退出价格战的新能源车品牌继续带来利好消息。

日前极狐汽车针对旗下考拉、阿尔法T5、阿尔法S5以及阿尔法S/T 森科版PRO等车型提供至高5万元现金优惠,以此吸引中标用户。

在卷价格的近两年时间内,多家车企领导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回归卷产品、卷技术、卷价值的发展方向。此次宝马率先“发功”引发市场震动,既有魄力和勇气,同时也被外界猜测此番涨价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降价。但无论是减量保价还是减价保量,企业始终应与消费者站在同等面,才能在中国市场真正力挽狂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