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参财观
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激烈角逐中,阿里云、华为云与腾讯云长期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然而,随着华为云的迅猛崛起,行业格局悄然生变——昔日稳居第二的腾讯云,如今已被华为云反超,陷入“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
腾讯云近期动作频频,试图通过加码政企市场、深化生态合作重振旗鼓。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产业互联网”战略,并宣布未来五年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与技术创新。然而,市场似乎并未买账。据IDC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中,阿里云以34.2%稳居第一,华为云以11.8%超越腾讯云的10.5%,首次跻身第二。增速层面,华为云年增长率达42%,而腾讯云仅为23%,差距显著。
财报数据更凸显腾讯云的疲态。2023年,阿里云营收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6%;华为云虽未单独披露营收,但据估算已超500亿元,增速领跑行业;腾讯云全年营收约310亿元,同比增速不足20%,利润贡献亦被集团其他业务稀释。曾经的“现金牛”业务,如今却面临增长失速、盈利承压的双重困境。
技术自主性短板凸显
在云计算竞争的核心战场——技术自主创新领域,腾讯云逐渐显露疲态。尽管其依托腾讯生态在音视频、游戏等垂直领域积累深厚,但在底层技术架构、全栈自研能力上,与华为云差距日益拉大。
华为云凭借“云、网、边、端”协同的独特优势,构建起覆盖IaaS、PaaS到SaaS的全栈能力。其自主研发的鲲鹏芯片、昇腾AI处理器及鸿蒙系统深度整合,为政企客户提供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例如,华为云Stack混合云方案已服务超过6000家大型政企客户,在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形成壁垒。反观腾讯云,虽推出星星海服务器、遨驰分布式云操作系统等自研技术,但核心芯片仍依赖第三方供应,在高端政企市场难以突破“定制化能力不足”的质疑。
更关键的是,腾讯云在AI大模型等前沿领域的布局稍显滞后。华为云早在2021年便推出盘古大模型,并迅速在矿山、气象、医药等行业落地;而腾讯混元大模型直至2023年才正式亮相,商业化进程尚处初期。某金融科技公司CTO直言:“华为云的AI解决方案已能直接嵌入生产流程,而腾讯云仍停留在‘工具支持’阶段。”
生态协同“雷声大雨点小”
腾讯云曾以“连接一切”的生态战略闻名,但面对华为云的“军团作战”与阿里云的“云钉一体”,其生态协同效率备受诟病。
一方面,腾讯内部业务线与云计算的协同效应未达预期。尽管微信、QQ、游戏等C端业务拥有海量流量,但B端客户更关注行业深度而非流量导入。例如,腾讯会议虽用户量破亿,但与云业务的客户资源转化率不足15%。相比之下,华为云通过“军团”模式(如政务、交通、制造等20余个行业军团),直接深入行业痛点,2023年带动超200亿元订单,生态伙伴数量突破4万家。
另一方面,腾讯云在开发者生态的投入略显保守。华为云已建立覆盖160万开发者的全球生态网络,并推出“沃土计划”提供技术、资金、市场全方位支持;而腾讯云虽推出“千帆计划”,但多数开发者反馈“资源分散,技术扶持力度不足”。某SaaS初创企业负责人表示:“接入华为云可获得从底层架构到销售渠道的全链路支持,而腾讯云更像是一个‘流量分发平台’。”
政企市场“慢半拍”
政企市场是云计算巨头必争之地,而腾讯云在此领域的“互联网基因”反而成为掣肘。
华为云凭借在ICT领域数十年的积累,天然具备服务大型政企的基因。其“深耕行业”的策略成效显著:在政务云市场占有率超32%,并包揽六大国有银行核心系统云化项目。而腾讯云虽成立政务业务线,但早期主要聚焦“数字便民”场景(如健康码、电子政务小程序),在核心业务系统迁移、混合云管理等“硬骨头”领域进展缓慢。2023年,腾讯云在政务云市场份额不足15%,且超70%订单集中于省级以下项目。
此外,安全合规成为政企客户的核心诉求。华为云依托鸿蒙系统及麒麟OS打造的“全栈可信”架构,已通过国内外百余项安全认证;腾讯云虽通过等保三级、ISO认证,但2022年因数据泄露事件导致某省级政务项目流产,品牌信任度严重受损。
出海之路“阻力重重”
国内增长见顶之际,腾讯云将目光投向海外,但其国际化布局面临华为云与AWS的双重夹击。
华为云依托全球化的5G网络与数据中心布局,在亚太、欧洲、拉美等市场快速扩张,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超35%。其“一国一策”本地化策略(如在中东推出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定制化云服务)收效显著。反观腾讯云,海外业务仍高度依赖游戏、文娱等优势领域,且数据中心布局集中于东南亚(占比超60%),在欧美市场难以突破。2023年,腾讯云海外营收占比不足20%,且增速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
更严峻的是,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华为云凭借自主可控的技术链,在“去美化”浪潮中抢占先机;而腾讯云因依赖AWS、谷歌云等国际厂商的底层架构,在部分海外市场被贴上“数据风险”标签。某中东电信运营商坦言:“我们更倾向与华为云合作,因其技术链条完全独立于美国体系。”
未来何去何从?
腾讯云的困境绝非偶然,而是战略短视与路径依赖的必然结果。当华为云以“技术铁军”姿态啃下政企市场的硬骨头,当阿里云凭借“云钉一体”重构产业生态时,腾讯云仍在用C端流量的旧地图寻找B端战场的新大陆——这场错位竞争,注定是一场慢性失血。
若继续沉迷于“借生态之名,行流量之实”的舒适区,腾讯云或将彻底沦为互联网泡沫的缩影。其引以为傲的微信入口、游戏联动,在政企客户眼中不过是锦上添花的噱头,而华为云的“军团模式”早已用“矿山AI救命、港口无人调度”等硬核案例证明:行业Know-How的深度,才是云计算的护城河。当某省级政务云项目因数据泄露事件转投华为时,腾讯云该清醒了——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信任的崩塌只需一瞬,重建却需十年。
汤道生说“云计算是马拉松”,但现实是:华为云已穿上碳板跑鞋,阿里云绑紧了生态护膝,而腾讯云还在纠结要不要换掉那双磨破的流量拖鞋。是继续用“微创新”粉饰财报,还是赌上身家押注底层技术革命?留给腾讯云的时间,或许比想象中更少——当行业从“跑马圈地”进入“刺刀见红”的下半场,止血的速度若赶不上失血的速度,昔日老二恐将沦为时代的脚注。
相关文章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
2025-03-316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