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渤海银行表面向好,实则“消费贷危机”暗流涌动
3月26日,渤海银行披露2024年年报,表面营收、净利润双增长,但深层结构却显现出日益凸显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其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的不良率飙升至12.3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令市场忧虑其资产质量背后的“隐雷”。
净利润增长掩盖利息收入下滑
年报显示,渤海银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增长3.44%。这是该行近年首次摆脱“营利双降”窘境。然而,若将目光投向更为关键的利息收入,数据却难言乐观。期内,渤海银行利息收入548.82亿元,同比下降9.01%;利息净收入155.42亿元,降幅高达11.92%。
与此同时,2024年净利差与净息差分别降至1.12%、1.31%,继续承压。银行方面将其归因于“让利实体经济”,但业内人士指出,这更反映出其在资产端议价能力的持续减弱。
非息收入“强撑”增长,投资交易收益充当“遮羞布”
在利息收入走低的背景下,渤海银行营收增长几乎全依赖于非息收入。2024年,其非利息净收入达99.39亿元,同比增长35.20%。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滑25.63%,反倒是高波动性的交易收益和金融投资成为“主角”:交易收益净额增长87.47%、金融投资净收益增长116.13%。
这类收入虽对短期报表有提振作用,但长期依赖非核心业务,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和可持续性风险。
不良“整体下降”是假象,消费贷风险持续爆雷
尽管该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从1.78%小幅降至1.76%,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个人贷款特别是消费贷款领域的风险激增。数据显示,渤海银行2024年个人贷款不良率高达4.15%,其中消费贷款不良率更是暴涨至12.37%,较2023年(4.44%)翻了近两倍。
作为对比,招商银行同类不良率仅1.04%。渤海银行消费贷不良率是招行的12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已处于极度危险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的消费贷发展一度依托互联网平台快速扩张。从2017年到2020年,消费贷规模从88亿飙升至1170亿,占比一度达36.3%。而在监管政策收紧之后,该行才逐步压降相关资产。即便如此,2024年仍有37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其中46.39亿元为不良,占比达12.37%。
高风险资产清理“刻不容缓”,资产转让折价引关注
去年7月,渤海银行曾公告计划以6折价格转让总额289.65亿元的债权包,最终最低标价为176.72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打包“甩卖”的行为虽有助于减压报表风险,但也凸显其高风险资产清理的紧迫性与处置的“代价”。
2024年,渤海银行“一正五副”的高管格局已全部更换为职业经理人,行长屈宏志带队,新任副行长齐齐上任。然而,频繁的人事更迭往往意味着战略方向尚不稳定。
此外,该行仍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的状态,股权结构分散,潜在治理问题或制约其长远发展。
在当前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新周期下,渤海银行的“压降”策略是否会转向仍未可知。但可以明确的是,若未有效化解现有高风险消费贷款遗留问题,任何扩张都可能成为新的风险堆积。监管趋严、竞争加剧、风险高悬,渤海银行的转型之路远未到“安全地带”。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相关文章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
2025-04-032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