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卷了?
这可能是许多年轻人的困惑:资源和人才都在加速流向技术尖端引领的少数行业;另一边,全球文科塌陷,职业教育培养不出对口的人才,反而大量的人都在争抢着极少数“光鲜”的岗位……
优绩主义的尽头没有绝对的胜利者,那些名校最为优秀的毕业生,却可能是最焦虑的一群人——他们时常觉得,世界好像一个巨大的仓鼠轮,自己被逼着不停奔跑,却总感觉还在原地踏步,找不到行动的意义。
图源《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早在2015年,《优秀的绵羊》就曾预示过这种未来——这本书出自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彼时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常青藤盟校待了20多年后,他辞去了自己的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他写到,我们的精英教育体系只培养出了一群“优秀的绵羊”,这些学生们顺从地、老老实实向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懂得如何做一名学生,却不知道如何思考。他们虽聪明、富有天分,却也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
德雷谢维奇的洞察全部源于对精英教育体系的观察和亲身经历——他一共辗转过至少3个不同的专业。出身于一个聚集“知识分子”的犹太家庭,本科他循规蹈矩选择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双学位项目,大学毕业后,他随大流申请了法学院,又在最后节点放弃律师、去了新闻学院……但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是学习英语语言文学。
按照世俗观念,他的选择可以说相当不“明智”——从通往财富之路的理工科跳到“前途灰暗”的文科。有句话说,敢主动学习文科的人(排除那些非自愿流落到这里的人),都是极致的理想主义者。德雷谢维奇正是如此,察觉到精英教育体系的“系统BUG”后,他勇敢跳出了那套评价体系,并让更多人看到制度的弊端。
如今,2025年《优秀的绵羊》10周年再版导言中,他写到,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糟了。学生们还在加速涌入金融、咨询、法律、医学、科技行业——这些最稳妥通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专业。
同时他们陷入深刻的存在主义危机,面临严重的精神健康威胁,他们的眼神不再有活力,而这或许都要归结于精英教育体系的误导。它逼着年轻人走进一个“强迫你选择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置身这样的体系中,他们需要拯救自己。”
这往往是一趟长时间的自我觉悟之旅。
“后浪研究所”与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聊了聊,我们问了11个和不少中国年轻人息息相关的问题,他的回应引人深思——
Q1
相关文章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
2025-05-17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