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生活、人工智能浪潮的驱动下,锂离子电池作为核心动力源,正加速向更高性能跃升。作为锂电池领域的“初代经典”,18650圆柱电池正凭借全极耳技术的颠覆性突破,实现“逆生长”。
1991年,全球首颗商用18650锂离子电池诞生,率先应用于摄像机等设备,锂电时代就此开启。随着高能密材料体系的使用和规模化量产能力的成熟,2008年,特斯拉Roadster创新采用18650电池组作为动力源,有力推动了圆柱电池进军动力领域。随后的Model S与Model X延续这一路线,续航突破500公里,奠定了高端电动车的性能基准。
18650电池凭借标品化生产与规模化制造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扮演了“加速器”的关键角色——2015年,特斯拉全球销量超过5万,松下圆柱电池出货量达到了4.5GWh。这一阶段,圆柱电池快速占领了市场。与此同时,随着科技赋能生活,电能驱动的终端设备也深度融入了生活日常,从移动办公到智能家居,各类便携设备的互联互通愈发频繁。18650电池的稳定输出,正成为驱动智能生活普及的核心力量。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技术路线的激烈竞争也随之而来。早期,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在成组技术上存在短板,在数千颗18650小电芯成组时的一致性、热均衡及故障隔离等难题难以攻克,因此主流车企纷纷转向具有单体集成优势的大方形电池。同时,消费电子市场对产品轻薄化与快充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偏好更倾向于选择软包电池,18650一度陷入困境。
然而,全极耳技术的突破重构了18650的价值逻辑。这种结构创新将整个正负极集流体变成极耳,增大电流传导面积、缩短电流的传导距离,从而大幅降低电池的内阻和发热量。据比克电池介绍,全极耳技术最大程度地解决了传统电池内阻大导致的温升问题,在高功率、低内阻、低温升、充电快、长循环、高容量六大维度实现了全面性能跃迁。
全极耳技术以结构创新突破传统电池的性能极限,同时也为18650电池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以电动工具为例。在环保刚性约束和消费端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无线电动工具对传统燃油动力设备的替代进程加速,但传统18650电池难以满足高负载工况下的瞬时大电流需求,且续航时间短,充电速度慢,十分影响作业效率,市场迫切需要更强性能的动力解决方案。全极耳技术的出现,使电动工具的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
比克电池的全极耳18650 30D产品,相比传统电池放电能力提升100%,支持最大60A持续放电,可在10s内以最大脉冲电流120A持续放电,支持-40~80℃使用,能量密度高达250Wh/Kg,续航时间提升30%,循环600周,从10%充电至80%仅需9分钟,轻松应对极端复杂的工作任务。
此外,在电动两轮车、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BBU、eVTOL、移动医疗设备、户外便携储能等领域,全极耳18650电池也凭借持续进阶的性能表现与成熟稳定的量产体系,构建起多元化增长曲线。
《中国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18650型号的圆柱锂离子电池全球出货量59.0亿颗,占总出货量的46.1%。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比克电池凭借技术沉淀与产能布局,位列全球出货量TOP10第七名,展现出老牌圆柱电池厂商的韧性。
作为国内圆柱电池领域的“长跑者”,比克早在2006年便在国内率先实现了18650电芯自动化规模量产,建立起成熟的工艺体系与品控能力,后又多次突破18650电芯容量极限,并将大圆柱全极耳技术反哺小圆柱,开辟高功率新赛道。比克始终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不断助力终端用户体验升级,在多元场景中实现价值赋能。
18650电池的“逆生长”奇迹,正是新质生产力在锂电领域的典型实践——以技术创新、场景拓展等要素驱动产业升级,打破“依赖规模扩张或成本竞争”的传统增长逻辑,开辟全新增长空间。当全极耳技术打破性能极限,当规模化产能遇见新兴场景需求,传统产品正以“老树新花”的姿态,在全球锂电产业变革中重新锚定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相关文章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
2025-05-202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