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极耳技术引领18650电池“逆生长”,新兴市场开启锂电新篇章

资讯 » 智能车 2025-05-20

在智慧生活与人工智能的双重驱动下,锂离子电池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性能飞跃,而作为锂电池领域的经典之作,18650圆柱电池正借助全极耳技术实现“再生”。这一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电池的设计理念,更为18650电池带来了新生。

早在1991年,全球首颗商用18650锂离子电池便已问世,并率先应用于摄像机等设备,开启了锂电时代的大门。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规模化量产能力的提升,2008年,特斯拉Roadster开创性地采用18650电池组作为动力源,成功推动了圆柱电池在动力领域的广泛应用。随后的Model S与Model X更是将续航里程提升至500公里以上,树立了高端电动车的性能标杆。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18650电池凭借其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制造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特斯拉的销量在2015年突破5万辆大关,而松下圆柱电池的出货量也达到了4.5GWh。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能驱动的终端设备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移动办公到智能家居,各类便携设备的互联互通日益紧密。18650电池以其稳定的输出性能,成为了驱动智能生活普及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技术路线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在成组技术上曾面临诸多挑战,数千颗18650小电芯在成组时的一致性、热均衡及故障隔离等问题难以解决。因此,主流车企纷纷转向具有单体集成优势的大方形电池。同时,消费电子市场对产品的轻薄化和快充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更倾向于选择软包电池,这使得18650电池一度陷入困境。

但全极耳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18650电池的命运。这种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将整个正负极集流体变成极耳,从而增大了电流传导面积、缩短了电流的传导距离,有效降低了电池的内阻和发热量。据比克电池介绍,全极耳技术全面提升了电池的性能,包括高功率、低内阻、低温升、快速充电、长循环寿命和高容量等方面。

全极耳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电池的性能极限,还为18650电池打开了新的应用空间。以电动工具为例,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无线电动工具对传统燃油动力设备的替代进程正在加速。然而,传统18650电池难以满足高负载工况下的瞬时大电流需求,且续航时间短、充电速度慢,严重影响了作业效率。而全极耳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动工具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比克电池的全极耳18650 30D产品,相比传统电池在放电能力上提升了100%,支持最大60A的持续放电,可在10秒内以最大脉冲电流120A持续放电,支持在-40℃至8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能量密度高达250Wh/Kg,续航时间提升了30%,循环寿命达到600周,从10%充电至80%仅需9分钟。这一产品能够轻松应对极端复杂的工作任务,满足了市场对高性能动力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全极耳18650电池在电动两轮车、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BBU、eVTOL、移动医疗设备和户外便携储能等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凭借其持续进阶的性能表现和成熟稳定的量产体系,全极耳18650电池正在构建起多元化的增长曲线。

根据《中国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18650型号的圆柱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了59.0亿颗,占总出货量的46.1%。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比克电池凭借其深厚的技术沉淀和产能布局,位列全球出货量TOP10的第七名,展现了老牌圆柱电池厂商的强劲实力。

作为国内圆柱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比克电池早在2006年便在国内率先实现了18650电芯的自动化规模量产,建立了完善的工艺体系和品控能力。多年来,比克电池不断突破18650电芯容量的极限,并将大圆柱全极耳技术应用于小圆柱电池中,开辟了高功率的新赛道。比克电池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终端用户的体验,在多元场景中实现价值赋能。

18650电池的“逆生长”奇迹,是新质生产力在锂电领域的生动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拓展,18650电池打破了传统增长逻辑的束缚,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空间。在全极耳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产品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全球锂电产业变革中重新定位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