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极耳技术引领18650电池“重生”,开启多元应用新篇章

资讯 » 智能车 2025-05-21

在智慧生活与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之下,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核心,正迈向性能的新高峰。其中,18650圆柱电池这一经典型号,在全极耳技术的推动下,正焕发新生。

追溯至1991年,全球首颗商用18650锂离子电池问世,最初应用于摄像机等设备,标志着锂电时代的开启。随着高能密度材料的应用及量产技术的成熟,2008年特斯拉Roadster创新性地采用18650电池组,为圆柱电池在动力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篇章。随后的Model S与Model X系列更是将续航里程突破500公里,树立了高端电动车的性能标杆。

凭借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制造的优势,18650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2015年,特斯拉全球销量突破5万辆,松下圆柱电池的出货量也达到了4.5GWh,圆柱电池迅速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电能驱动的终端设备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从移动办公到智能家居,便携设备的互联互通日益紧密,而18650电池的稳定性能,正成为推动智能生活普及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技术路线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在成组技术上曾面临挑战,数千颗18650小电芯在成组时的一致性、热均衡及故障隔离等问题难以解决,因此主流车企转向了大方形电池。同时,消费电子市场对轻薄化与快充性能的需求提升,软包电池更受青睐,18650电池一度陷入困境。

但全极耳技术的突破为18650电池带来了转机。这一创新结构将整个正负极集流体变为极耳,增大了电流传导面积,缩短了传导距离,从而显著降低了电池的内阻和发热量。据比克电池介绍,全极耳技术在高功率、低内阻、低温升、快充、长循环、高容量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性能提升。

全极耳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电池的性能极限,还为18650电池打开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以电动工具为例,在环保要求和消费端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无线电动工具对传统燃油设备的替代加速,但传统18650电池难以满足高负载工况下的需求,市场迫切需要性能更强的解决方案。全极耳技术的出现,使电动工具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比克电池的全极耳18650 30D产品,相比传统电池,放电能力提升了一倍,支持最大60A持续放电,能在10秒内以最大脉冲电流120A持续放电,适用温度范围广泛,能量密度高达250Wh/Kg,续航时间提升30%,循环寿命长达600周,从10%充电至80%仅需9分钟,轻松应对各种复杂任务。

在电动两轮车、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BBU、eVTOL、移动医疗设备、户外便携储能等领域,全极耳18650电池也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成熟的量产体系,展现出了多元化增长的趋势。

据《中国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18650型号圆柱锂离子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59.0亿颗,占总出货量的46.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克电池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产能布局,位列全球出货量TOP10的第七名,彰显了老牌圆柱电池厂商的强劲实力。

作为国内圆柱电池领域的佼佼者,比克早在2006年就实现了18650电芯的自动化规模量产,建立了完善的工艺体系和品控能力。此后,比克多次突破18650电芯的容量极限,并将大圆柱全极耳技术应用于小圆柱电池,开辟了高功率的新赛道。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比克不断助力终端用户体验升级,在多元场景中实现价值创造。

18650电池的“逆生长”奇迹,是新技术在锂电领域的生动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拓展,打破了传统增长逻辑,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空间。当全极耳技术突破性能极限,当规模化产能遇见新兴场景需求,传统产品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全球锂电产业变革中重新确立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地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