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前瞻布局!长虹聚和源固态电池研究提速

资讯 » 智能车 2025-05-23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如今,固态电池的概念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同时,近年来机器人、AI眼镜等终端对电池需求的不断增长,更是为固态电池未来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而作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重要参与者,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四川长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一直致力于固态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长虹聚和源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由于取代了以往锂电池的电解液,电池能力密度得到大幅提升。此外,相较于传统锂电池,固态电池在续航时间、安全性能、便携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均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因此,固态电池也成为了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主要选择。

在全球电池版图中,长虹新能源早已占有一席之地。其具备年产35亿只(组)碱锰电池、5亿只18650、21700、26700等各型号锂离子电池及1亿只以上小型聚合物电池的产销能力,销售地图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其中,碱性电池更是连续13年稳坐全球第四、中国第二。2023年4月,长虹新能源并购聚和源公司,开始布局物联网、低空经济等前沿赛道。

如今,长虹聚和源已经发展成为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并且成为了国内智能穿戴锂电池行业标准制定者、广东省电子烟电池标准制定者。现有深圳、湖南两大制造基地,具备年产超1亿只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产销能力。

长虹聚和源工厂生产线

虽然前景明朗,但固态电池要达到技术量产仍然有几座“大山”需要翻越。长虹聚和源相关负责人介绍,固态电池在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生产成本,以及电解质成膜环节等仍然面临着众多科学难题,导致其在工艺等方面均未成熟,达到量产更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面对技术难题,长虹聚和源提前谋划、积极布局,从界面优化、材料创新、工艺改进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我们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共同研发固态电池,聚焦电解质材料、界面优化等关键技术。”长虹聚和源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固态电池领域,长虹聚和源聚焦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等核心材料产能,同步研发硫化物、聚合物等全固态体系,重点解决界面阻抗与规模化生产问题。

目前,长虹聚和源已经成功研发出凝胶电解质技术,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界面接触难题,表现出了良好的兼容性、高安全性,同时还可原位固化。此外,凝胶电解质电池还具有宽温域性能,可在-40°C至60°C范围内稳定工作,大大优于传统液态电池。据了解,由长虹聚和源研制的凝胶电解质电池已实现25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超1000次。长虹聚和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技术已经处于中试阶段,预计今年将搭载在机器人上。”

据相关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将达到3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00亿元。对此,长虹聚和源充分发挥前瞻性,制定了详实的发展计划。目前,长虹聚和源已启动固态电池试验线建设,预计今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2030年推进全固态电池商业化。

长虹聚和源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采取“短期半固态过渡+长期全固态突破”的双轨战略,长虹聚和源在固态电池电解质、界面等关键环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长虹聚和源将持续聚焦材料创新、工艺优化及生态协同等方面,探索超离子导体、新型固态电解质,突破固态电池专用设备技术难题,推动固态电池测试标准、安全认证体系完善,加速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

图文:长虹聚和源

主编:张勤

审核:刘海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