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指出汽车行业发展至今所面临的问题时这样说道。在他看来,“汽车工业是我国重点发展和扶持的支柱产业,不能因为被资本过度裹挟而让这么多年的心血,打了水漂。”
诚然,中国汽车产业在产销规模均突破3000万辆、新能源转型和出口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整个行业都沉浸于规模和发展速度的狂欢之下。但在资本的过度裹挟之下,刻意甚至恶意追求市值、抬高股价的现象频发,导致行业出现过度投资、恶性竞争或者资源错配等问题加重,进而导致车企盈利问题被放大,甚至产业安全都遭受空前威胁。
其中,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便是行业繁荣背后的关键隐忧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的总利润仅为488亿元,而丰田一家的净利润高达1253亿元,这一差距不仅反映了中国车企在全球竞争中的劣势,也暴露了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除了盈利能力不足之外,中国汽车行业因价格战、供需失衡和产业转型冲击,经历了剧烈的阵痛期。2024年前8个月,行业零售损失达1380亿元、经销商出现日均倒闭10家的困境,以及供应链被压榨至成本线以下的乱象,折射出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面对行业乱象与虚假繁荣,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一个汽车行业发展到繁荣的亲历者,从事汽车行业35年的魏建军,其所发出来的“仗义执言”,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在汽车行业的喧嚣与浮华中,剖开了光鲜表象下的隐痛。
01行业繁荣背后的隐忧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陷入价格战、资本战、舆论战等多重乱象的漩涡。这些现象不仅加剧了行业短期阵痛,更对产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系统性挑战。
2024年,中国车市上超200款车型主动或被迫卷入价格战,结果就是单车平均降价幅度达9.2%,导致全行业利润率严重下滑。激烈的竞争迫使车企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其中有新能源品牌每售出一辆车亏损近4万元。即便是头部企业的单车净利润,也降至不足万元。
雪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2024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的总利润仅有488亿元,不足丰田的40%,且毛利率中位数降至10.53%,远低于国际车企15%以上水平。
同时,随着资本不断介入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年汽车产能利用率不足50%,但仍有新玩家盲目扩产。部分企业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30%,固定成本分摊压力加剧亏损。资本短期逐利导向下,研发投入结构失衡,越来越多的研发费用流向智能化迭代而非底层技术。
加之部分车企为争夺流量,频繁夸大技术参数,甚至利用“黑公关”恶意攻击对手。其中有车型宣传油耗与实际数据相差30%,引发消费者集体投诉。此类行为不仅误导用户,影响消费者实际用车体验,还导致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质疑品牌价值。
从价格战到资本战,再到舆论战等诸多行业乱象,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滑、产品质量下降、品牌形象受损、用户口碑糟糕,这些吸附在行业的躯体上,严重影响了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面对乱象,魏建军深知车圈刻意编织出来的虚假美好必须被打破。
于是,他拒绝沉默,以“求是”为刃,揭露问题本质,深刻剖析了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成长阵痛,并从国家政策定力、过度资本化危机、产业破局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反思与解决方案,呼吁行业回归理性竞争与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政策定力上,为了遏制内卷和重塑竞争秩序,魏建军多次炮轰行业的恶性竞争,而行业所谓的健康发展,其中一个角度就在于用多维评价体系替代“唯销量论”。
早先,魏建军就曾批评行业过度依赖销量排名,主张以质量投诉率、纳税贡献、研发投入等指标综合评价企业健康度。他直言“宁可销量跌出前十也不追求无意义数字”,强调企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同时,魏建军曾强调行业审计的重要性。他呼吁政府部门对全行业进行审计,甚至表示“审计费长城包了”,以揭露财务造假、虚标产能、偷工减料等乱象,淘汰不合规企业。
另外,魏建军还痛斥资本过度介入导致行业陷入“虚假繁荣”。他指出行业有部分车企依赖资本输血,商业模式不可持续。与此同时,被资本过度裹挟下,部分车企为了“回血”,降价幅度超过成本压缩极限导致产品质量隐患,电池缩水、车机系统降级,甚至出现“零公里二手车”等售后乱象频发。
这种在肯定政策引导的同时,警示资本裹挟风险、低价竞争等短期行为对中国汽车生态的深层伤害,正印证了他强调的「求是」,即遵循产业规律、坚守产业健康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直面全球化竞争,划出一道破局求生的思想闪电。
造车是马拉松,行稳才能致远。
魏建军的批判与谏言,直指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矛盾。其主张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纠偏,更是对国家战略的呼应——唯有通过技术自主、生态协同与政策规范,才能实现从“价格绞杀”到“价值创造”的跨越。
02向虚假繁荣“开炮”
魏建军敢于发声,但从不乱说。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清醒者”,魏建军近年来多次以精准判断和直言不讳引发行业震动。他不仅揭示产业乱象,更被政策动向和行业现实逐步验证,展现了其对行业规律的深刻洞察。
其中,关于行业内卷方面,魏建军就曾多次公开抨击行业内卷,他认为恶性价格战、低质竞争将导致产业链利润崩溃、企业减配降本,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和行业信誉。
前几天,国家发改委发声通过坚持创新引领、加强地方约束力、优化产业布局和强化市场监管四方面整治内卷式竞争,再次印证魏建军对中国汽车发展路线和经营模式、产业问题的精准判断。魏建军指出,高层近期对“内卷式竞争”的系统整治是行业转向的关键信号。
魏建军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而这自然也体现在他对长城汽车的经营上。
一直以来,凭借长期主义的原则和极强的战略定力,长城汽车坚持自我造血经营,良性发展,带领14万员工做好经营,自立自强,盈利能力和品牌向上方面不断上扬。
2024年,长城汽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了利润的显著增长,其发展路径确实呈现出“重质量而非单纯销量”的特征。这一战略调整的核心逻辑在于优化产品结构、强化高价值市场布局、深化全球化战略以及坚持长期主义的技术投入。
在长城汽车的发展上赋予自己对行业洞察的理念,并大受裨益。这是因为魏建军看到了恶意内卷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伤害。因此,他是在当下恶意内卷的大环境下,多次为中国汽车人的生存现状而惋惜和发声,多次为消费者的知情权而站台发声。
值得一提的是,魏建军敢于把行业里真实的情况讲透,发出醒世真言拨开行业迷雾,护航产业发展。此举不仅是为深受乱象危害的中国汽车人发声,也是对“中国制造”底线的捍卫,更是为了促进中国汽车从“规模虚胖”转向“全球竞争力”的高质量跃迁。
从2022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到2023年出口达到522万辆,打破了日本连续七年汽车出口第一的成绩,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这期间,无论是从销量数据的比重,还是出口声量及其对行业的意义,不断取得突破的出海成绩,不仅巩固了我国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的地位,也成为推动汽车产销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质量突破到口碑突围,当前中国汽车出海事业正酣,面向全球市场,中国汽车是时候摘掉低端落后的帽子了。而在这个关键时期,在魏建军看来,“驾驭海外汽车市场需遵纪守法讲诚信”,不能因为行业乱象影响中国汽车提升全球形象。
于是,我们看到了无论是敢于发声的行为,还是践行在长城汽车的长期主义,抑或是对中国汽车出海的关切......站在行业暴风眼中的魏建军,不迷失方向、不随波逐流,不被资本裹挟、时刻保持清醒和警觉,守望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真正人间清醒的车企老板。
在外人看来,直言不讳的魏建军是个孤独的先行者。因为当同行在流量狂欢中追逐销量神话时,当“放血式降价”成为行业常态,他却依然坚持“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这种信仰源于他对造车的敬畏——汽车不是快消品,而是承载着用户生命安全的责任闭环。
但魏建军并不孤独。
他的呐喊正在唤醒更多同行者的共鸣:中央政策频频剑指“内卷式竞争”,当“僵尸车坟场”堆积如山印证了他“二手车如废铁”的预言时,当主机厂倒闭消费者售后无门时,那些曾被行业乱象所伤害的消费者逐渐明白——真正的守护者,从来不是击穿底线的狂欢者,而是像魏建军这样,甘愿在寒冬中,点燃火把、寻找出路的人。
而为了行业更好的发展,显然需要更多魏建军这样敢于站出来,用批判的视角撕开行业乱象,为中国汽车全球化竞争,带来清醒思考。
相关文章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
2025-05-241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