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下发,期待平台收费透明化时代到来

资讯 » 新零售 2025-05-27

据新华社消息,为规范网络交易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佣金、抽成、会员费、技术服务费、信息服务费、营销推广费等收费行为,维护平台内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了《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指南》共28条,核心内容包括五方面:一是明确平台收费需遵循公平、合法、诚信原则,综合考量经营成本和商户状况;二是倡导平台通过灵活定价策略降低中小商户负担,提供让利或减免扶持;三是强化平台合规自律,要求建立风险识别、事前审核等机制;四是规范收费行为,健全公示制度,明确重复收费、转嫁成本等8类不合理收费情形;五是加强监督实施,要求平台主动配合检查并及时反馈商户关切。

这份聚焦“收费公平”的指南,一方面通过倡导让利减免、禁止“只收费不服务”等条款,为中小商户卸下过重的经营负担;另一方面要求平台建立事前合规审核、收费公示制度,将定价权关进透明化的笼子。

然而制度落地仍需破解多重课题:在法律刚性与指南柔性的衔接中,如何避免治理体系出现制度断层?当透明化收费机制开始筛选市场主体,如何防止合规成本异化为新的马太效应门槛?

日前,关于网络交易平台收费及合规治理引发的相关话题,我接受《环球时报》等媒体采访,谈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今天也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合规指南需纳入依法治网的多层次体系

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收费合规化期待已久,不过目前这个《指南》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其定位是 “柔性治理工具”,而非强约束性的法律法规。

但这一指南的价值不可忽视,因其体现了我国网络治理的典型特征——构建 “金字塔式” 的依法治网体系。

底层根基:以《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为核心,明确行业发展的底线与原则。

中层衔接:通过出台细分领域的合规指南(如平台收费、直播带货规范、人工智能治理等),将法律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指引。

上层延伸:针对新兴技术与业态(如大模型、AI机器人),适时制定专项规范,确保治理体系的动态适应性。

这种多层次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通过法律的稳定性保障行业基本秩序,又能借助指南的灵活性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刚柔并济”的治理合力,推动网络空间在规范中实现创新发展。

二、平台合规收费的本质是透明化制度净化市场

这份《指南》,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在于意在实现市场参与者的优化筛选。

以闲鱼为例,早期免费模式虽快速积累用户,但也不可避免地吸引了一些投机取巧、滥用平台资源的主体(如职业黄牛、虚假交易者),导致真实用户的交易体验下降。

后来闲鱼收费政策的出台,本质上是一种 “优胜劣汰” 的市场调节手段。对真正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的商家而言,合理收费可视为平台服务的价值认可,有助于增强其经营的稳定性与信任感。对投机者而言,成本的增加将使其难以维持粗放式运营,从而倒逼这部分主体退出市场。

最终,市场将留存更具服务意识与专业能力的主体,形成 “良币驱逐劣币” 的正向循环,这对平台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闲鱼近年的系列动作,也符合《指南》倡导的方向。

三、治理目标:构建稳定健康的网络空间生态

从宏观视角看,无论是平台收费机制的调整,还是合规指南的制定,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的稳定健康态势。

这一治理逻辑贯穿于互联网行业的各个领域。

首先,在基础层面,通过依法治网体系的完善,引导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其次,在业态领域,通过对直播带货、共享经济等新兴模式的规范,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最后,在具体的交易领域,通过规范收费行为,平衡平台、商家、消费者的利益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用户权益的损害。

简言之,我国正在通过“立法+行业条款+指南/建议+市场手段(包括技术手段)”的组合拳,构建覆盖全链条、全主体的网络治理格局,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