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再卖 48 座万达广场,商业地产格局生变

资讯 » 房地产 2025-05-27

近日,商业地产界一则重磅消息引发轩然大波:王健林旗下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直接或间接持有的 48 家目标公司 100% 股权,出售给由太盟 (珠海) 管理咨询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高和丰德 (北京) 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市潘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京东系)、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合营企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 5 月 21 日发布信息,该笔交易已获无条件批准。尽管具体交易金额尚未披露,但市场传闻此次交易金额或达 500 亿元。

这 48 家目标公司涉及北京、广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汉等多个一二线城市的万达广场项目,覆盖范围之广、资产规模之大,令人咋舌。回顾万达过往,自 2023 年以来,出售万达广场的动作就未曾停止。此前已陆续出售了超过 20 座万达广场,而如今一次性出售 48 座,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无疑将万达资产处置与战略调整的大戏推向了新的高潮。

巨额债务压顶,资产抛售成 “救命稻草”

万达集团近年来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这早已不是商业机密。公开数据显示,万达集团的负债规模不容小觑,出售资产以回笼资金、缓解偿债压力成为当务之急。此次出售 48 座万达广场,若按市场传闻的 500 亿元交易金额计算,无疑能为万达带来一笔巨额现金流,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债务缺口,改善财务状况。

万达商管的资产负债率也有望在交易完成后大幅降低,让企业在债务红线边缘艰难试探的脚步暂时稳住。此前万达已通过多次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如今大规模抛售万达广场,更是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万达在与债务赛跑,试图通过资产瘦身来化解这场财务危机。

轻资产转型再提速,角色转变谋新局

此次出售万达广场,是万达在轻资产转型道路上的又一关键落子。通过剥离重资产,万达商管得以保留品牌运营权,转而以输出品牌和管理服务获取收益,实现从 “地主” 到 “管家” 的角色转变。

以往万达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开发建设万达广场,持有商业物业,重资产模式虽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益,但也占用了大量资金,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扩张速度。如今,轻资产模式下万达无需承担高昂的建设成本和资产持有风险,只需凭借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就能在商业地产市场分得一杯羹,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实现轻装上阵。

豪华接盘阵容背后的 “各取所需”

此次接盘的企业阵容堪称豪华,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以及阳光人寿等险资的加入,为这场交易增添了更多看点。

腾讯:看中万达广场庞大的线下流量入口。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的当下,线下场景的价值愈发凸显。腾讯可以借助万达广场的线下资源,进一步拓展其在支付、小程序、数字化营销等领域的业务,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京东:利用万达广场的场地优势,布局即时零售等业务,提升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竞争力。阳光人寿等险资:看重万达广场稳定的现金流。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商业地产稳定的租金收益与险资长期负债结构天然契合,投资万达广场这类优质资产,能为险资带来可靠的长期回报。

行业变革加速,万达未来何去何从?

王健林此次大规模出售万达广场,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抉择,更是整个商业地产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生动写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以及电商冲击导致线下消费习惯的改变,商业地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重资产运营模式难以为继,轻资产转型成为众多企业寻求突破的方向。

万达作为商业地产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转型之路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此次交易完成后,万达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失去这些核心资产后,万达如何在新的商业格局中重构商业版图、保持品牌竞争力,成为摆在万达面前的严峻课题。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万达实现战略转型、凤凰涅槃的机遇。若能成功利用出售资产所得资金优化债务结构,加大在轻资产运营、文旅、酒店等核心业务领域的投入,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万达仍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续写商业传奇。

而对于商业地产行业而言,万达的这一举措或将引发连锁反应。其他企业可能会借鉴万达的经验,加快资产处置和轻资产转型的步伐。同时,各路资本的涌入也将为商业地产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变革。未来,商业地产行业将朝着更加精细化运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