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度追踪:
2025年5月,王健林以约500亿元抛售48座万达广场,覆盖北京、广州、成都等核心城市,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老熟人”。这场交易不仅是万达两年内80座广场的割肉甩卖,更是一场资本围猎与商业逻辑崩塌的浓缩样本。
王健林出售48座万达广场的举措,既是万达集团应对债务危机的紧急措施,也是其长期轻资产战略转型的关键步骤。
当初说“赚一个小目标”的首富,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局?
-
-
对赌协议的“毒丸”逻辑:万达的债务危机始于2016年与资本签订的“上市对赌”。
对赌协议是万达为融资而与投资者签订的“上市承诺”,核心条款是:若万达商管未能在约定时间上市,需以高额利息回购投资者股权。这种协议本质上是高风险融资工具,企业通过让渡未来收益换取短期资金,但一旦上市失败,将面临巨额回购压力。
2016年退市后的首次对赌:万达商业地产从港股退市时,王健林与投资者约定2018年完成A股上市,但因政策限制失败,触发首次回购条款。 2021年的“终极对赌”:万达商管为筹备港股上市,与22家投资者签订协议,承诺2023年底前上市,否则需以8%年利率回购380亿元股权。然而,港股对地产企业审核趋严,四次递表均未获批,直接引爆债务危机。王健林以高息回购承诺换取融资,但港股四次上市失败,直接触发380亿元回购条款。这一机制如同“毒丸”,将万达现金流吸干。
回购压力与现金流枯竭:2023年对赌失败后,万达需支付380亿元回购款,叠加其他债务(如融创、永辉等追讨的180亿元),短期债务攀升至400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16亿元,缺口巨大。 股权冻结与信用崩塌:截至2025年5月,王健林名下股权被冻结4.9亿元,万达集团整体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信用评级下调导致融资成本飙升(债券利率达15%),而一年内到期债务高达400亿-
-
资方看准万达的致命痛点,抄底核心资产,资方为何选择接盘?利益驱动的多维逻辑
接盘方包括太盟投资、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看似“抄底”,实则各取所需:
通过次级份额豪赌资产证券化(REITs),瞄准未来超额收益
长期合作与资产证券化:太盟自2021年起累计注资780亿元,此次认购次级份额(50亿元),承担高风险以换取未来将万达广场打包为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的超额收益。 控制权与长期布局:通过600亿元战投,太盟联合中东资本将万达商管持股比例从78.83%稀释至40%,实际掌握新达盟60%股权,为未来上市铺路。借机整合线下流量入口,将万达广场的60亿年客流转为私域数据池
线下场景的数字化整合:腾讯计划投入120亿元接入智慧零售系统(如微信支付、AI客流分析),将万达广场年60亿客流转为私域流量,构建“线上+线下”消费闭环。 数据与生态协同:京东拟开设“京东之家”体验店,探索新零售场景,补充其线下布局短板。以折价40%的价格收购,锁定年化5%-6%的保底租金,稳赚不赔
租金保底与长期现金流:万达与商户签订“保底租金+流水抽成”模式,年保底收益约5%-6%,在低利率环境下对险资(如阳光人寿、新华保险)极具吸引力。 折价收购的套利空间:部分项目售价较峰值缩水40%,险资通过私募基金(如坤华基金)低价收购,锁定长期收益。-
-
万达自2015年提出轻资产战略,试图通过输出品牌管理(收取租金分成)取代重资产持有。
-
万达自2015年提出轻资产战略,核心是出售物业所有权,保留品牌管理与运营权,通过租金分成(保底+抽成)和品牌服务费盈利,降低负债率(从79%降至53%)。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规避重资产风险:无需承担建设成本与资产贬值压力; 快速扩张:借助外部资本快速复制万达广场,目标2025年开业1000座(实际因债务受阻)。但现实残酷:
轻资产模式本可优化负债,但万达为还债过度抛售,沦为“卖血求生”。
例如,万达电影控制权易主腾讯,酒店管理权24亿贱卖,海外资产(如英国圣汐游艇)清仓——这些曾是王健林“全球化野心”的象征。
-
-
高杠杆时代的终结
万达与恒大、融创共同印证了房企“借债-扩张-上市”模式的崩塌。截至2025年,万达总负债超6000亿,商业地产租金回报率跌至5%-8%,行业被迫转向精细化运营与数字化能力竞争。
-
资本新玩法:风险分层的“狼群战术”
此次交易的资金结构暗藏玄机:国有大行提供300亿低息贷款(低风险),太盟认购50亿次级份额(高风险高收益),夹层融资吸引险资、产业基金——资本通过分层设计将风险转嫁,万达则沦为“资产包”提供者。
-
-
王健林的“卖楼行动”是债务重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轻资产转型的必然选择。短期看,500亿元交易可缓解流动性危机;长期则需解决两大问题:
“不烂尾、不欠薪”的底线能守多久?
公众对王健林的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认可其“保障投资者”的责任感;质疑者则认为,持续卖楼已让万达失去造血能力。若港股上市再次失败,控制权旁落或成定局。
股权冻结的连锁效应
王健林名下4.9亿股权被冻结,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75亿元,融资渠道几近封闭。即便中东资本注资600亿,仍难扭转信用评级下调、债券利率飙升至15%的颓势。
-
-
王健林的困局,是中国商业地产从“规模崇拜”转向“生存游戏”的缩影。
这场交易看似解了燃眉之急,却可能埋下更大的雷——当资本瓜分完核心资产,万达还剩什么?轻资产模式的本质是“品牌溢价”,但若品牌本身因抛售而贬值,转型终将沦为伪命题。
-
独家观点: 万达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资本游戏中,情怀与野心敌不过冰冷的对赌条款。当“断臂求生”成为常态,或许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构与资本的对话权。-
-
互动话题: 你认为王健林还能靠“卖楼”撑多久?轻资产模式是未来,还是缓兵之计?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数据及背景信息综合自公开报道,部分交易细节因未披露仅作合理推测,争议内容已做模糊处理。)
-
-
相关文章
2025-05-294阅读
2025-05-294阅读
2025-05-294阅读
2025-05-294阅读
2025-05-294阅读
2025-05-284阅读
2025-05-284阅读
2025-05-284阅读
2025-05-284阅读
2025-05-28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