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房子的底层逻辑:从“上车”到“住好”的进化
2020-2022年建成的部分楼盘,正因其低得房率(低于75%)、低层高(2.9米以下)而面临贬值风险。例如,宝山某楼盘的89㎡三房,由于走廊过长、飘窗无法利用,实际使用面积仅65㎡,与隔壁新盘89㎡户型(飘窗赠送,使用面积达80㎡)相比,在同等总价下,老户型已滞销半年。这凸显了购房者需求的转变,从最初的“上车”已转向对居住品质的追求——“住好”。
这种转变在上海新房市场已清晰可见。过去,100㎡户型的实际使用面积可能只有73㎡。如今,得益于建筑规范的逐步放宽(阳台计容面积标准放宽、设备平台不计容等),新盘通过三面飘窗、设备平台、阳台半封闭等设计,将120㎡户型的使用面积“送”至160㎡,甚至浦东某新盘的120㎡四房,凭借L型转角露台和全飘窗设计,实际得房率达到惊人的110%,用刚需的总价买到了改善型的户型。这种“偷面积”的策略,也使得开发商在产品竞争中卷了起来。
这种“卷”体现在各个方面。2021年,上海新房售楼处呈现“摇号盲买”的景象;而到了2025年,则是“产品内卷”的盛况。从外立面到车库,从公区配套到精装标准,开发商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提升产品竞争力。
曾几何时,真石漆外立面占据上海新房市场的80%,但其3年脱落、5年泛黄的通病已让购房者心生警惕。如今,徐汇滨江、前滩等高端板块的新盘已普遍采用铝板和Low-E玻璃幕墙,甚至出现了全玻璃盒子户型。某国企项目更是巧妙地利用金属格栅装饰侧面,既符合计容规范,又提升了建筑质感。反观真石漆楼盘,不仅二手房溢价低,还可能面临“买时新房,5年旧房”的尴尬,尤其在铝板玻璃幕墙的映衬下,更显落伍。
车库的升级也同样显著。过去,水泥地面、裸露管线是车库的标配;如今,星空顶、环氧地坪、石材包柱已成为标配,甚至出现了“车马厅 洗车房”的组合。闵行某楼盘更是将车库入口设计成两层挑高水景,业主下车即可通过人脸识别进入精装大堂。
公区配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只有千万豪宅才配备的1500㎡会所、全架空层、健身房、恒温泳池、儿童托管区等,如今已在500万级楼盘中普及。
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购房者该如何甄别真伪?
头部国央企(如中海、华润)以标准化管控著称,户型设计中规中矩,装标虽不惊艳,但很少出现问题,适合追求稳妥的购房者。本土优质民企(如绿城、仁恒)擅长打造溢价产品,但需注意其高端产品线与中端项目的品质差异。地方城投和外来房企则存在一些风险,例如外地开发商照搬老家户型,或城投项目因成本控制出现“公示装标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此外,购房者还需警惕装标虚高、会所噱头、赠送面积风险等问题。例如,部分楼盘的会所交付后可能变为物业办公室,或泳池缩水、健身房器械不足;“赠送空间”也可能因规划验收问题无法封闭,甚至被认定为违建。
因此,与其纠结“飘窗多送5㎡还是10㎡”,不如关注得房率(≥80%)、外立面(非真石漆)、物业(品牌房企自持)这三大核心指标。毕竟,房子是居住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资产,唯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是真正的好房子。
"
相关文章
2025-07-023阅读
2025-07-023阅读
2025-07-023阅读
2025-07-013阅读
2025-07-013阅读
2025-07-013阅读
2025-07-013阅读
2025-07-013阅读
2025-07-013阅读
2025-07-01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