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对话云知声黄伟:撕掉博士标签,成为真正的CEO

资讯 » 人物资讯 2025-07-02

「IPO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VC、CVC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持。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云知声

12年前,刚创业不到一年的中科大博士黄伟面临一次重大抉择:一家巨头给出了“很多人无法拒绝”的收购价格,甚至能让他早早享受“沙滩游艇”的轻松生活。

但当他征求合伙人梁家恩的意见时,对方提出疑问:“创业还不到一年就卖掉,是不是太怂了?”

这句话点醒了他——他不想轻易放弃,更想和团队一起把事做成。如今,尽管创业让他“累”了13年,但他认为这段经历足够精彩,至少证明了自己和团队坚持的方向没有错。

13年坚持的成果,成为了今年的“港股AGI第一股”。

6月30日,黄伟掌舵的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知声”)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云知声IPO发行价定为每股205港元,募资总额约为3.2亿港元,募资净额约为2.06亿港元。

上市首日,云知声的开盘价与IPO发行价持平,盘中一度涨至319.8港元/股。截至当日收盘,云知声的股价报收296.4港元/股,较发行价的涨幅为44.59%,市值约为210亿港元(约合191.6亿人民币)。

成立至今,云知声至少完成10轮融资,背后站着一支庞大的投资队伍,包括挚信资本、启明创投、中网投、京东、360、高通创投等30多家国内外一线投资机构及国家队基金,累计融资额超20亿元。

年入近10亿

两位中科大学霸创业13年

1976年,黄伟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这使得他的性格坚毅果断、喜欢思考。

他与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同为中科大校友,晚三届入学,是刘庆峰师弟。1999年刘庆峰创办科大讯飞时,黄伟仍在攻读学位。

中科大求学期间,黄伟硕士研究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博士攻读语音方向,均属数字信号处理领域。这一从图像到语音的研究路径,为后来多模态大模型的兴起埋下伏笔。

博士毕业后,黄伟进入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摩托罗拉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展博士后项目,他加入摩托罗拉中国研究中心担任资深研究员。

金融危机期间,摩托罗拉将语音识别团队出售给Nuance,黄伟拒绝被收编,于2009年加入盛大网络创新院,并于次年创建语音分院。

他带领的盛大语音团队曾获国际认可:2010 - 2011年,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署(NIST)声纹识别评测(SRE)大赛中,团队力压麻省理工、斯坦福研究中心、IBM等对手,在9个单项任务中斩获5项第一,综合指标位列榜首。

2011年,黄伟的师弟梁家恩加入盛大语音分院担任高级研究员。

同年,搭载Siri的iPhone 4s问世,全球智能语音创业浪潮兴起。因盛大创新院战略调整,语音团队从创新院剥离至盛大掌门科技,黄伟与梁家恩于2012年共同创立云知声。

彼时,iPhone 4s搭载Siri引发全球智能语音创业热潮,黄伟敏锐捕捉到智能语音作为人机交互入口的潜力。

云知声创始人&CEO黄伟,摄

2012年7月,云知声成立并推出语音云平台。

创业初期,黄伟掏空积蓄并借款200万元。“买房子贷款都没贷过这么多钱,但为了实现AI梦想,值得。”他回忆道。

云知声定位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与应用研发,技术演进紧跟行业趋势:从判别式AI的1.0阶段(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到大模型崛起后的生成式AI 2.0阶段,每一步都与行业同频。

黄伟将人类需求总结为“快乐”与“健康”的二元命题:抖音、泡泡玛特满足情绪价值,医疗健康则承载生存刚需。基于此,团队在2013年便进军医疗AI“无人区”——尽管当时多数医院信息化基础薄弱,但提前布局暗合“抢占未来先机”的逻辑。

2014年,云知声选定医疗、物联网(IOT)两大商业化场景,提出“云端芯一体化”战略。2018年推出边缘交互式AI语音芯片UniOne系列,2023年提供约1300万颗消费级AI语音芯片。

大模型领域,云知声2016年建立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2017年推出基于BERT的大语言模型UniCore,2023年发布拥有600亿参数的自有大模型山海大模型。

据Frost&Sullivan数据,按2024年收入计,云知声是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国内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三,医疗AI服务及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四。

截至2024年,客户数量达576家,覆盖华为、美的、格力、京东、北京协和医院、平安集团、吉利汽车等头部企业。

不靠人脉、构建“信任标杆”

拿下中国顶尖医院客户

“每个医生平均每天花三个小时来写病历,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

云知声通过AI语音+医疗,提升医生工作效率与医疗质量,同时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其服务涵盖智能导诊、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及医保支付管理等多场景。

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了云知声医疗领域首个客户,本质上是云知声希望在行业内形成“标杆效应”,降低新客户的决策门槛。尤其是在ToB领域,灯塔客户的口碑是最直接的市场通行证。

黄伟认为,与中小客户合作,对行业理解容易相对片面,而锚定头部客户的需求更能直击行业终极命题——与协和医院合作使团队深入掌握临床体系与诊疗流程,快速积累行业经验。

这一策略凸显了To B与To C的核心差异:To C依赖产品经理对人性的洞察,To B则需严格遵循“客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逻辑。

早期,云知声凭借技术硬实力而非人脉资源打动协和医院。

“你早期没有品牌优势、没有客户案例,你越找人,别人越觉得你没有实力,没有人敢合作。”黄伟谈到。

2016年,黄伟每日清晨7点参与协和医院晨会,与信息处、分管副院长及各科室负责人讨论信息化需求。“医院不看学术指标,而是直接在病房测试,各种口音、专业术语都是考验。”

学术指标仅反映生产环境下的语音翻译准确率,而实际应用中,复杂环境(如嘈杂背景、方言口音)与医学专用名词会进一步降低识别准确率,对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黄伟强调,技术落地需通过“自下而上”路径,让医生、科室主任等实际使用者从技术层面认可能力。

通常,To B合作中,头部客户决策极为理性:技术需在复杂场景(嘈杂环境、方言口音、专业术语)中证明稳定性,产品必须直击临床痛点。

服务能力也是To B 合作的核心支撑。

医院要求7×24小时即时响应,系统故障需短时间内解决,这对团队执行力与企业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招股书显示,2022 - 2024年,云知声医疗业务收入分别为1.1亿元、1.5亿元、2.0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从18.9%稳步提升至21.2%。

其标准化产品模式依托“云端芯一体化”战略:将AI能力模块化,如同预制件搭积木,实现快速场景适配。

云知声在医疗赛道的优势源于“时间杠杆”——当同行仍在为医疗数据与行业认知的“鸡生蛋”困境挣扎时,团队已通过十年临床落地积累上百家医院信任资产。

然而,医疗业务并非易事。

云知声从2013 - 2014年启动战略规划,至2016年才实现产品落地,期间耗时两年多打磨产品:进行PVC测试、医院试用,直至医生将其视为工作刚需,在严肃临床场景中站稳脚跟。

这种扎根垂直领域的耐心与积累,是互联网巨头等平台型公司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这种壁垒在大模型技术切换时尤为显著——老客户仅需从底层将BERT模型升级为山海大模型,即可完成产品迭代,省去了商务成本。

正如黄伟所言,当年在医院走廊抱着服务器调参数的坚持,最终实现了技术升级的“丝滑切换”,而这份穿越周期的耐心,正是AI医疗赛道最稀缺的护城河。

把芯片当做“硬件SDK”

即插即用降低客户门槛

物联网业务也同样遵循技术与需求匹配的逻辑。

2014年云知声搭建“云-端-芯”产品体系,2018年推出面向高低端市场的AI语音芯片“雨燕”“蜂鸟”并交付格力。

通过与格力合作,逐步拓展至奥克斯、TCL等客户,2024年芯片出货量达3600万颗且预计持续增长。

黄伟指出,物联网智能化需求不断演进:六七年前汽车尚未普及语音交互,如今10万元级车型已将其作为标配。

基于此,云知声将智能化能力延伸至汽车领域,客户涵盖奔驰、吉利、东风等。他类比触摸屏普及后用户习惯的变化,认为车内、家庭场景的自然语言交互需求将外溢至更多空间,如深圳地铁已实现语音购票。

云知声智能驾舱演示,摄

云知声智慧生活业务是营收主力,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家居(语音控制家电)、车载语音(安全交互)、智慧交通(系统管理)、金融服务(业务提效)、物联网(设备互联)等领域。

招股书显示,2022 - 2024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4.9亿元、5.8亿元、7.4亿元,占总收入比例超78%,客户数量从389家增至411家,涵盖中国大型保险集团、深圳地铁20号线等。

云知声AI家居芯片模组,摄

构筑“一横一纵”

开始向其他行业复制

据黄伟介绍,云知声的战略布局可概括为“一横一纵”。

“一横”覆盖消费电子、汽车、家居、酒店等物联网场景,输出通用人工智能能力,如同“高品质的水”满足多元需求——无论用户身份(教授、农民等)或地域(南北差异),只要不涉及专业问题,均可通过该能力服务千行百业。

“一纵”聚焦医疗知识密集型场景,医学的高专业门槛(培养医生需10年以上)使其具备深度挖掘价值。

当前,云知声AI能力正从“医生助手”升级为“医生导师”:早期类似“学生记录、老专家看病”,如今通过山海大模型可在诊疗中实时提醒关键问题、减少漏诊误诊。例如西南某医院,大模型会在问诊时同步提示潜在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2年的发展,2024年山海大模型的收入达到7420万元,客户已达65家。

黄伟指出,“一横一纵”两个战略方向承载着不同的技术与商业价值。

“一横”重在广度——通过通用能力快速覆盖多场景;“一纵”重在深度——以医疗为切入点挑战技术天花板。

医疗业务的核心并非收入规模,而是服务顶尖医院的数量与质量(如协和、友谊医院),这些医院丰富的医学知识库如同“医学图书馆”,医生高频使用产品相当于积累数万名“模型训练师”,这种“内化知识”模式比直接销售更具长期价值。

他强调,医疗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AI辅助甚至超越人类医生的潜力——医生的每一次精准诊断都可能救命,这种社会价值远超收入或毛利的衡量。

目前,纵向的医疗能力已开始向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复制,如保险(协助医保局、保险公司审核费用清单)、法律(与国内大律所合作)。其中,保险领域已拓展六七个新客户,进入小规模深耕阶段;法律则是今年初步尝试。

未来,医疗场景仍将是云知声的重点,目标是做到全球技术领先;保险会继续巩固,法律则探索深化,逐步形成独立业务板块。

卖模型是伪命题

只卖基于大模型的产品和方案

过去“Copy to China”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可行(如搜索引擎、电子支付可直接复制美国模式),但如今美国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需结合中国本土实际。

黄伟认为,团队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适应国情差异。

以医疗行业为例,业内常探讨SaaS模式,但医院普遍不接受。

云知声采用“接近SaaS的模式”应对:通过产品化、模块化收费(如按需组合A、B、C等功能模块,底层技术统一),灵活满足客户需求。他类比“做水”——无论客户将“水”制成矿泉水、果汁还是其他饮品,本质是提供底层能力,外界认为的“杂”并非核心问题。

这一模式支撑了云知声度过艰难时期:疫情期间项目制模式(依赖线下沟通、长周期交付)难以为继,标准化模块交付却让企业持续运营。

云知声的核心战略是2014年确定的“云端芯一体化”:专注做产品而非项目,既能支持私有化部署(如医疗场景),也能适配公有云需求(如车载场景),满足差异化要求。

如今,DeepSeek的爆发对行业而言有着多重意义。

在黄伟看来,首先证明中国本土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百人规模团队可在技术上抗衡海外百亿美金投入的巨头;其次完成全民大模型科普,客户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寻求应用,“不用大模型就out”成为共识。

实际上,市场分层早已明确:

有AI能力的客户无需服务;没有AI能力的客户是核心目标;中间层客户尝试自建团队,用免费开源模型三个月后效果仅从60分提升至75分,远未达行业95分及格线,最终因成本高、场景适配差回归专业团队。

这种“自己干花3000万,外包花1000万”的成本对比,推动企业理性选择。

“卖模型就是个伪命题。”黄伟指出,有技术的企业早已用开源模型自建体系(DeepSeek免费版性能超多数采购产品),没技术的企业即便拿到模型也难以驾驭。

因此,云知声从不卖模型,只卖基于山海大模型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AI创业者要忘掉博士标签

做一个真正商业组织的CEO

常有人问黄伟“什么时候更难”,他的回答是“明天更难”——创业的艰难是持续的,每一天都充满挑战。

他笑称,若早知创业如此辛苦,当初或许不会选择这条路。

但他强调,创业本质上需要理想主义:

若一开始就把路径规划得清晰周全,或许根本不该开始,因为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而一旦启动,就必须具备长期主义的心态,像张一鸣说的“延迟满足感”,即便当下取得成绩,也需保持清醒,因为后续可能面临狂风暴雨。

而所谓乐观,不过是熬过明天的结果——不乐观,便撑不过当下。

他坦言自己原本性格谨慎,但军人家庭的成长背景赋予他骨子里的坚韧——遇到困难时,他总愿咬牙坚持。

黄伟的经验是,每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不仅是解决问题,更会提升克服困难的能力,包括技术、手段和心力;随着能力提升,面对中等困难时再顶一顶就能解决,能力进一步提升,心态也更坚韧。

就像打怪升级,最初并未预料到创业会有这么多困难。

阶段性困难是企业的普遍挑战,但只要努力坚持,总会有朋友信任支持。这让黄伟相信,“每到绝处总能逢生”。

他特别提醒,年轻创业者如今面临的挑战远超十年前,需避免“唯技术论”——博士学历、论文成果仅是起点,而非终点,应忘掉“博士”标签,真正以商业组织CEO的身份思考,将技术、产品、商业深度融合。

创业的征途上,孤独本是常态。许多心绪,如深海潜流,难与团队言说,更无法向外人道明,唯有独自沉淀,默然消化。

黄伟自有一套与自我和解的方式:泳池里的往返划水,是与水流对话,涤荡疲惫;偶尔沉浸于音乐的褶皱里,任旋律抚慰心神;或是独往古寺,在晨钟暮鼓中寻一份澄明;亦或与三五好友围坐,茶香袅袅间闲话家常。

这些细碎的瞬间,皆是他调整状态的隐秘出口。

最后,他感叹,创业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以全维度的能力去丈量征途。唯有不断走出安逸的樊篱,在千头万绪中寻得技术、商业与自我状态的微妙平衡,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稳稳接住每一次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