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再迎突破 现已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02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种直接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前沿科技,其核心在于通过精细的手术将微小的电极阵列植入大脑特定区域,实现大脑信号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高效、精准传输。长期以来,这一技术因其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同时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安全性要求高等诸多挑战。如今,我国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使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应用的新阶段。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赵郑拓研究组及李雪研究组)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路俊锋团队),并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成功实施了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脑机接口迈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中心研究团队研制及生产的神经电极,是目前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的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到1/7,柔性超过百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脑组织的损伤。

该超柔性神经电极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长时间的稳定在体神经信号采集能力,已相继完成在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脑中长期植入及稳定记录验证,为植入式脑机接口前端电极组织相容性差和信道带宽窄的关键瓶颈,提供了开拓性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脑机接口行业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国家产业政策也对其进行了重点支持。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旨在为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脑机接口领域的竞争力。

2025年1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对临床急需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境外已上市药品、联合疫苗、放射性药品、珍稀濒危药材替代品的申报品种,以及医用机器人、脑机接口设备、放射性治疗设备、医学影像设备、创新中医诊疗设备等高端医疗装备和高端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鼓励探索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

在众多利好政策加持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为重要。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谜底揭开后令人眼前一亮,这是国内首个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同步捕捉观众在欣赏演出时的神经活动,助力脑机接口及解码算法的科研。

脑机接口技术将捕捉大脑电信号,将“不可见”的神经活动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和机器指令,实现“意念操控”。脑神经实验依托脑机接口技术,捕捉审美体验中的生物电活动规律,实现人机深度融合。

据了解,当前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如脊髓损伤、渐冻症康复)、消费(脑控游戏)、教育(注意力监测)等场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初具市场规模。据分析,2025年国内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突破38亿元,预计2027年将超55亿元,年均增长20%。

素材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