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年首场“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交流分享会在中山成功举办。
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调研组实地调研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小榄康公屿手艺人工坊,进一步挖掘“农业研学+乡村旅游+民宿休憩”“文化体验+特色餐饮+创意集市”的融合潜力,探索“粤式新潮流”成功落地路径。
近年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粤式新潮流”为抓手,深度挖掘全省文旅领域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消费新场景,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开展“粤式新潮流”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征集活动,累计吸引超800家单位申报,目前已培育推出115个示范性场景。
其中,刚刚结束申报的第三批“粤式新潮流”征集活动,申报单位数量再创新高,覆盖科技潮玩、滨海旅游、创意演艺、休闲运动等十大领域,吸引近400个项目参与。
“粤式新潮流”已然成为了广东省文旅消费新的IP品牌,正以“场景创新+消费激活”的模式擦亮广东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金字招牌。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还将举办多场“粤式新潮流”实地调研分享活动,贡献更多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智慧”与“广东样板”。
崖口村:
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乡村酒店
盛夏,还没进入崖口村,就能看到村口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美不胜收。这里因为大片的农田和原汁原味的滩涂,仿佛一片世外桃源,几位游客正在拍照,裙摆随风飘扬,与稻田交相辉映。
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介绍,通过积极迎接住深中通道带来的“泼天流量”,2025年上半年,游客数量超过300万,仅停车收入就超200万元。
记者在崖口村现场看到,靠近稻田一侧的村民住宅不少已经主动拆掉了院墙,办起了民宿、“村咖”向游客开放。
目前初步已形成“OLD BOY”咖啡为主,村道和稻田边逐渐发展起约25家“村咖”,每年营收超1000万元;聚力打造禾舍书屋民宿等有辨识度的民宿品牌IP,放大品牌集聚效应,推动“一田民宿”“野小院”投入运营,目前共有13间民宿运营,初步形成“崖口民宿集群”;持续通过支持培育18个集装箱店,东堤79户摊位“零租金”等方式,继续做优做强超6公里的“美食经济带”。
“我们融合村里面的既有资源连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村里面的民宿,整个‘吃、住、玩、娱’都有了。”谭锦鹍自豪地说。目前,“村咖”、稻田风情街及东堤集市等轻餐饮就业人群以年轻人居多,约230人左右;民宿就业群体以中年人为主,约30人左右;海鲜街、煲仔饭街就业群体则是以本村村民的中年人为主,约80人左右......
一位“村咖”主理人说:“客流量越来越多了,村里也变得越来越美。”通过“港车北上”自驾到崖口村入住“野小院”民宿的香港游客告诉记者,这里田园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想在这样的地方生活。”
谭锦鹍透露,崖口村将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更多高端乡村酒店品牌,带动本土民宿提质提量。“崖口村将对标莫干山民宿标准,打造更多具有文化底蕴的乡村酒店。”随着崖口村旧电厂项目启动,其将改造成展示崖口历史变迁与工业遗存的特色民宿。
崖口村通过集中力量打造更多抓引流促消费的场景、产品和服务,充分释放人气流量对服务业的拉动效应。
通过调研,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李军认为,崖口村实现了“稻海+”的多业态并联,重塑岭南田园生活美学,跳出“纯观光”的传统思维。其创新在于以稻田为核心场景,有机并联多个高吸引力业态,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田园生活综合体,凸显了“原生态场景+”的战略。
因此,深度挖掘在地资源(农、渔),保留其自然与人文基底(稻海、滩涂、村居),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加法思维”精准植入新业态、新表达。这种模式成本可控、本土特色鲜明,可复制性强(适用于广东众多有特色资源的乡村),形成了既有烟火气又有精致感的“新岭南田园主义”生活方式。
康公屿:
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活化
在小榄老城区,早已破败的小榄蚕种场经过微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康公屿手艺人工坊。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小姐表示,“这里既有小榄民俗博物馆、非遗项目展示等小榄特色的文旅资源,也有各类咖啡店、网红店等新兴业态,这些都为我们游客喜欢打卡的场景。”因其丰富的业态,已成为小榄近年来最火爆的人气产业园之一。
这里的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历史,仿佛一砖一瓦写满了故事。
走进前身是同寅医院的小榄民俗博物馆,这里以传统节庆饮食、婚俗、织布、荼薇酒业、理发店、电影业发展等主题,生动形象地再现小榄清末民初时期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衣食住行、生活、生产等方面情景唤起市民游客对以往生活的回忆。
园区还以“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小榄传统文化为设计主题,融入小榄非遗等文化元素打造集“文化体验+商业休闲+创业办公+旅游民宿+创意集市”等功能于一体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项目负责人李坚洪介绍,“园区现有近百家商户,而且九成以上是二十到三十岁的青年创业者。”他们自我定位不仅是房东,还是指导师、服务员,希望通过园区的设计规划、文化建设、资源整合,让这些年轻人可以凭着双手,开启创业之路,并发展壮大。
“我们有平台推广商户产品,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吸引流量,同时还有商户间的合作交流。更重要是注入小榄文化,以文化建设打造不一样的园区。”
当传统的手工艺面临传承难、受众窄、商业化路径单一等问题时候,康公屿手艺人工坊创新在于将“生产”“传承”“体验”“销售”高度融合在一个空间中。
李军认为,工坊不仅是展示厅,更是生产车间和课堂,这种模式不仅为非遗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和市场空间(通过体验收费和衍生品销售实现经济效益),更有效拓宽了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家庭和研学团体),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活化。它为广东丰富的非遗资源、地方特色产业(如陶瓷、木雕、端砚、潮绣、陈皮等)提供了一条可实践的沉浸式体验转型路径。
专家观点:
以跨界融合为引擎,锻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近年来,全国上下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文旅新业态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都明确提出推动文旅消费产品创新。
随着“粤式新潮流”评选活动进行至第三年,“沉浸式体验、特色民宿、露营基地等新场景已经成为驱动广东文旅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在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专职副会长、秘书长晏曾节看来,此次调研就像一场热闹的“头脑风暴会”,既是各地主理人分享出圈秘籍的舞台,也是文旅部门深入了解新业态的好机会。通过这次“亲密接触”,能给后续的认定、培育工作找准方向。
他表示,实地走访和交流后,也发现了不少“成长的烦恼”,对“新业态”的理解还不到位,没能把“旅游+”的特色玩明白。另外,新业态的品牌宣传也要加强,除了要有统一亮眼的品牌体系,主理人也要走到前台,打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李军认为,文旅离不开“内容为王、场景为本、体验至上。”通过调研了解到,广东文旅已不拘泥于“文旅+工业”或“文旅+乡村”,大胆迈入更多跨界的探索领域。崖口村和手艺人工坊作为中山文旅创新的微观缩影,生动演示了“粤式新潮流”的核心要义:对本地自然禀赋和文化基因的尊重与发掘(深植本土),以创新的表达方式与业态组合(创新表达),创造出具有高度参与性和记忆点的深度体验(体验为王)。
它们的成功经验为广东乃至全国文旅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不必追求脱离根基的“高大上”,而应聚焦“小而美”、“精而特”,让游客在真实的在地场景中,收获独特的感官享受、知识启迪和情感连接。这种“内容为王、场景为本、体验至上”的模式,正是文旅创新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关键。
在李军看来,“挖掘本地文化与产业的独特基因,以跨界融合为引擎锻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最终实现资源活化与动能转换的双赢。”这样一条成功路径已经跃然于眼前。
文 | 记者 黎存根
图 | 记者 林清石
视频 | 记者 林清石 黎存根 方可茵
相关文章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
2025-07-03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