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金融领域,蚂蚁消金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2024年,其凭借152.13亿元的营业收入和30.5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一跃成为行业内最赚钱的公司,资产规模也稳居行业之首,达到3137.51亿元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坏账攀升、违规催收、合规风险等,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蚂蚁消金的健康发展。
从业绩数据来看,蚂蚁消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自2021年成立以来,其归母净利润犹如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2021年净亏损11.7亿元,2022年扭亏为盈实现8.41亿元利润,2023年净利润却又大幅下降至1.52亿元 ,直到2024年才迎来爆发式增长。这种大幅波动的业绩表现,反映出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尽管2024年业绩暴增被认为是基数偏低导致的利润回归正常,但也侧面反映出蚂蚁消金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随着业务的扩张,蚂蚁消金的坏账问题日益凸显。自2024年起,公司多次转让不良资产,仅2024年三次转让的未偿本息总额就约达17.78亿元,涉及借款人近20万户。进入2025年,这一情况并未改善,上半年已在银登网挂出两期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未偿还本息分别约为5.81亿元、6.03亿元 ,且前5个月合计挂牌转让11.84亿元不良贷款,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66%。这些不良资产中的借款客户多为三四线城市客群,平均年龄38岁,逾期超1000天的贷款占比较高。这表明蚂蚁消金在风控方面存在漏洞,未能有效评估和控制风险,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
蚂蚁消金在合规方面也麻烦不断。今年3月28日,公司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罚款140万元,信贷风险管理部管理团队成员孙某也被处以警告。此次处罚将蚂蚁消金的合规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其中,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引发了广泛关注。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支付宝”为关键词搜索,累计投诉量接近20万条,投诉内容涉及暴力催收、恶意催收、骚扰亲友、泄露个人信息、乱收费等,而暴力催收问题尤为突出。许多消费者反映,在还款过程中遭遇了来自蚂蚁消金委外催收公司的不合理对待,如不联系本人直接联系单位,冒充法院进行调查,使用恶劣危险语言警告等。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蚂蚁消金的品牌形象。
蚂蚁消金试图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推出“小红花”智能风控系统,通过AI动态监测借款人行为,实现额度实时交互管理;花呗推出额度互动新功能“小红花”,用户可提交证明材料申请提额。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技术手段似乎未能有效解决坏账和合规问题。技术虽然能够提高放贷效率和风险监测能力,但无法完全替代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合规运营机制。在追求业务增长的同时,蚂蚁消金忽视了风险管控和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导致公司陷入了高增长与高风险并存的困境。
与同行业的招联消金相比,蚂蚁消金虽然在2024年实现了归母净利润的反超,但在发展的稳定性和合规性方面仍有差距。招联消金作为行业头部公司,成立时间早,在风险管理和合规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2024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有所下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招联消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合规机制,能够较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蚂蚁消金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同行的经验,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和合规建设。
蚂蚁消金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坏账攀升、违规催收、合规风险等问题,不仅影响着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也威胁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蚂蚁消金需要深刻反思,强化自营催收及贷前分层定价,加强技术赋能,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合规运营机制,以打破“高增长、高不良、强催收”的恶性循环,实现真正的健康前行。否则,即使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技术实力,也难以在日益规范和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中立足。
转自:九州商业观察
相关文章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
2025-07-03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