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在江西⑩】“唤醒”科技成果 激荡创新大潮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03

(江西组工微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原创性科研成果到产业化之间的里程被急速压缩,科研成果往往直接驱动产业升级迈向“无人区”。传统科研机构无论是职能定位还是管理机制,都难以适应这一变化。

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成为顺应这一规律性变化的识变应变之举。2018年以来,江西与重点高校、院士团队、龙头企业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50家,覆盖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航空等重点产业链,吸引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大响院士等多个高层次团队入驻。

依托一批贴近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被“唤醒”,一批含新量足、含绿量高的项目借势起飞,助力江西科创产业版图加速提质扩容。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开展技术研究。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提到新型研发机构,业内人士一般习惯将它描述为“四不像”:既不是高校,也不像生产型企业,区别于传统的科研院所,更不是投资机构。从根本上看,这种“四不像”恰恰指向了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特征:制度更加灵活。

相较于传统研发机构,它的投资主体更多元、运行机制市场化程度更高、用人机制更多样,在创新链中的黏合作用、转换作用和驱动作用十分显著。“也就是说,传统研发机构不好干、不擅长、干不了的事,新型研发机构都能干,”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小玉说,“最明显的就在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落地上。”

“传统研发机构市场敏感度不高,技术成果容易与市场需求脱节。”李小玉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有着较高的市场敏感度,研究方向可以直接对接产业需求,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

今年4月,由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内窥镜获批上市。这款产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核心部件实现了国产替代。这家专注于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孵化5家科技型企业,其中一家跻身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第63位,并在上饶初步建成“一站式全链条”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聚集地。

成立7年来,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累计获得130多项专利授权,获批国家、省、市级课题10余项。2023年,研究院三年期绩效考核获评全省优秀,获得省级研发费用补助100万元。

新型研发机构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滴灌。2018年,省级层面出台《关于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又接续出台“十条措施”和“若干措施”,在对接产业需求、人才团队建设、财政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搭建政策框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19日,第四期南昌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与会的联盟单位代表围绕“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展开深度对话。由16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南昌市新型研发机构联盟于2023年5月正式成立,通过搭建机制化平台,推动联盟融合创新资源,走向“联合作战”。

以真金白银保障加力引导,以机制创新聚合资源要素,更多原创性科技从这里萌芽,走出实验室,长在产业链上,成为江西创新大潮的源头活水。

培育优势产业“最强大脑”

5月的一个午后,50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杨民从北京落地南昌,风尘仆仆从机场赶往北航江西研究院。最近,他忙着分析系统数据,优化三维工业CT成像检测系统的应用调校。

一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一面在北航江西研究院承担科研任务,两地奔波,对杨民来说是过去几年习以为常的日程。2019年,北航江西研究院组建,杨民先后担任科研团队骨干和负责人。

杨民团队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北航相关产品的研发积累,打造了一款柔性多模式高端三维工业CT成像检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复合材料等领域产品缺陷检测与质量控制。

2024年12月,杨民团队承担的国家电网江西电科院高精度工业CT能力提升改造项目顺利交付,成功将科技成果应用到电力行业相关领域,为企业分析产品性能、优化生产工艺提供技术支撑。

在杨民看来,把项目做在产业里,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必由之路。

“江西航空产业基础深厚,我们的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技术与产业在这里具备双向奔赴的条件。”杨民说。背靠高校,对接产业,有研究室,也有“试验田”,杨民的团队在江西找到了成就他们“科研梦”的舞台。

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杨民所带领的先进成像检测技术与仪器技术团队,是北航江西研究院依托北航学科优势、立足江西产业需要布局构建的10个科研团队之一。

建院以来,该研究院承担了北斗高精度导航、高温合金薄壁管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6项,解决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高速铣削抑振、视觉三维环境感知等一系列复杂关键技术问题,累计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200余项,成功研制开发六轴五联动激光刻型机床等高端装备10余项。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过去,本地化人才培养一直是研究院的短板。2024年,在该院的极力争取下,北航首批属地化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指标落地6名,今年这一指标增扩投放至27名。如今,一个渐成规模的优质人才池里,正源源不断地注入科技活水。

“对接产业需求,汇聚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研究院不断强化创新平台能力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江西航空产业的‘最强大脑’”。北航江西研究院院长彭翀说。

从“科技树”到“产业林”

在南昌小蓝经开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富山工厂,技术人员正在给最新一批江铃福特领睿汽车做整车下线后的调试工作。这批搭载高效高可靠低噪声车用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的乘用车,即将走出车间,远赴海外市场。

这项技术实现了汽车动力总成“高效匹配、柔和控制、稳定可靠”,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一举斩获2023年度江西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该技术的研发者之一,就是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这家背靠同济大学、面向江铃汽车的新型研发机构,自2019年成立以来,累计获批国家级、省级平台15个,手握各类科研和竞争性项目百余项,日益成为江铃汽车乃至全省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源头技术供应方。

一成立就步入高速发展期,这家研究院有何秘诀?研究院的实验基地与江铃汽车富山工厂毗邻而居,一头连着同济大学高端人才和研究院领先的科研能力,一头连着江铃汽车制造生产线。研究院院长楼狄明用八个字概括:产业捆绑,就地转化。这种引入头部高校、把科研建在生产线上的“产学研共同体”模式,让研究成果与产业转化之间几乎“零距离”。

过去,不少处在实验室阶段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后续资金和成果转化支持,只得被封存起来或折戟在转化途中,很多重大项目在结题之后就再无下文。转化维艰,是不少科研人员的心声。

然而对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来说,成果转化是它的拿手绝活儿。2020年,研究院整合柔性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技术等优势技术,孵化成立南昌济铃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带头人刘华出任董事长、总经理。

4年后,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实现营收近3000万元,目前在手合同订单年销售金额超过2亿元。“已经完成了5000万元的天使轮社会资本融资,正在启动A轮融资工作,”刘华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家有竞争力的上市企业。”

像济铃新能源这样的子公司,目前研究院旗下有3家。在楼狄明看来,研究院是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应用之间的一个“转换器”。通过这个“转换器”,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得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供给,一株株“科技树”正在加速形成“产业林”。2024年,全省科技成果登记总量达2253项,总数创历史新高,累计收入达3589.89亿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正成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强推手”。

《当代江西》2025/06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