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激发消费新活力
编者按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当前,我国商品消费升级加速推进,服务消费需求持续迸发,新型消费业态蓬勃生长。为强化金融对消费的支撑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金融“组合拳”,为消费市场注入源头活水。本期深度报道聚焦这一重要政策,从多维视角解码金融赋能消费升级的路径,深入分析金融政策如何通过完善收入增长机制、创新财富管理工具、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长效举措,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信心,推动实现从“能消费”到“敢消费、愿消费”的转变。
■见习记者 钟秋月
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配置逻辑正在发生改变。
7月初,上证指数创今年以来新高,A股总市值刷新历史纪录。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从股市、基金等投资中抽身,转而构建以稳健收益为核心的财产性收入体系。
这种转变反映了居民财富管理正在发生变革:从追求资本利得向稳定现金流转变,从短期投机向长期配置转型,从单一资产投资向多元化财富管理演进。这种转变既是市场教育的必然结果,也预示着我国居民财富管理模式正在经历根本性重构。
金融工具与消费场景“深度织网”
当前,我国居民财富管理呈现出显著的风险规避特征,将资产安全置于收益追求之上。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理财经理指出,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及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背景下,居民储蓄意愿显著上升。曾经热衷“以钱生钱”的年轻人开始重新评估风险,将保本置于收益之前。储蓄目的从应急转向养老、医疗等长期规划;其二,理财产品结构加速调整,银行理财与商业养老保险配置比例上升,公募基金持仓占比下降,互联网理财平台通过降低门槛吸引保守投资者;其三,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黄金等避险资产配置比例激增。
面对这一现状,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业务,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为居民财富提供多元化、稳健的增值渠道。
业内人士指出,过去传统的分散化、同质化个人理财模式已难以有效激活消费潜能,只有金融工具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方能真正实现消费需求的乘数级释放。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师指出,目前,金融机构针对家庭财富管理的多元化需求,已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兼顾资产增值、风险对冲与场景化需求,部分产品已落地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当前与消费场景结合的创新金融产品主要通过技术驱动(大数据、AI)、场景深度融合(家电、教育、医疗)、政策响应(绿色消费、以旧换新)及风控优化(实时反欺诈、智能评估),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多场景需求的消费金融生态。
创新产品通过场景绑定、技术赋能和政策支持,正在重塑家庭财富管理的方式,让“钱袋子”在安全增值的同时,更灵活地服务于生活需求。例如,在教育场景中,部分银行推出教育金信托,并附加学费通胀对冲条款,避免资金因时间贬值;在养老场景中,目标日期基金根据退休年龄动态调整资产比例,成为家庭长期养老规划的热门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魏成龙建议,后续应优先在“新市民消费升级”“银发经济”“县域品质消费”三大重点领域突破,这些领域存在40%以上的金融服务缺口。
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成最重要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多次提及鼓励开发符合各类消费场景需求的金融产品,尤其是符合养老需求、具有长期限特征且有一定收益率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这一政策导向与去年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形成呼应,表明我国正在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多层次养老金融体系。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养老是居民的后顾之忧,解决养老问题能够提升消费信心。个人养老金作为个人自愿参与的养老储备,能改善整体养老保障体系。
“在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居民普遍都不愿意拿钱出来消费,反而对养老储备、医疗支出等刚性金融需求显著增加。”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昌平支行理财经理韦永顺向记者介绍,当前,许多客户都在调整资产配置策略,主要以养老年金保险为核心,搭配灵活理财产品,同时将重疾险作为必要的风险保障补充。
他认为,自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以来,市场反馈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制度设计初衷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但当前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仍面临收益率偏低、流动性受限等问题,其长期限与收益率的矛盾显著。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激活消费潜能要着力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普惠性与适配性。“养老金融产品开发需坚守惠民本质,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的养老金融产品是必要的,以此进一步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他看来,在我国养老金融领域,尽管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不断创新,但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缺乏针对性;二是创新不足,模仿现象普遍;三是定位模糊,缺乏差异化竞争。
原新建议,金融机构应针对个体的具体需求,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养老金融服务。
二是金融机构应创新服务模式。养老金融服务应线上线下进一步深度融合,探索以房养老、代际养老、长期护理等养老服务。
三是使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工具,开发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普适性养老金产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便捷、贴心的老年生活照料、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养老金融综合服务。
此外,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青年群体个人养老金投资行为调查报告(2024)》显示,近65%的受访青年已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实际进行投资的仅占28.27%。这表示年轻群体的养老投资意愿还并未被完全激活,具有广阔的蓝海市场。
“年轻群体选择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关键在于两点:首先是需要具备稳定的就业与经济收入基础,并对未来经济预期保持信心;其次需通过系统性宣传教育,引导其理解此类产品作为长期资产配置工具的核心价值,从而为老年阶段做好资产配置。”原新表示。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相关文章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
2025-07-09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