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拒绝踏进这条河流。
文丨何欣欣
编辑丨何洋
AI玩具——一种搭载了AI大模型、可智能地与用户对话或互动的新型玩具,在6月迎来一波小“高潮”。
一边是多个企业的融资消息:珞博智能完成天使轮融资,贝陪科技完成Pre-A轮融资……一边是各家纷纷发出新品:跃然创新预告首款端到端AI玩具CocoMate;珞博智能的Fuzozo芙崽从6月17日开启线上预售,并在深圳K11开设了快闪店;Ropet开启第二批小规模生产;FoloToy即将上线第二代“暖暖”向日葵……
但它们中还没有爆品。已发售的,有卖了几千台、几万台、几十万台的,但尚未风靡大街小巷,成为同属“玩具”品类的Labubu那样的现象级爆品。未发售的,无论叫做AI玩具、AI宠物还是AI陪伴机器人,跃跃欲试地想成为爆品,但先要接受同行和消费者的审视。
浏览社交媒体,关于AI玩具“难用”的评价不少:FoloToy和BubblePal按压开关才能对话,小孩子根本按不住;好多东西都回答不上来,不如Deepseek,不如豆包;互动只有哼哼和蠕动,太无聊;网络延迟;续航不足;买不起;到货几天就退了……有科技媒体在报道中直言:当下的AI玩具行业受限于AI对话技术的不成熟,和被廉价对话盒子冲击的市场,品类的合理性摇摇欲坠,亟需一个成功案例。
一个问题盘桓在和这个行业有关的每个人心中:AI玩具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命题?
所谓“陪伴”
FoloToy的创始人王乐,和BubblePal所属公司跃然创新的创始人李勇,都不担心被廉价对话盒子改装过的玩具会对他们的产品造成冲击。“AI玩具卖的不仅是机体,更是背后的一整套服务,是有长期价值的。”
王乐提到被AI玩具的创业者们关注最多的的“长期记忆”:玩具内置的机芯盒Magicbox会将孩子的对话内容转化成向量数据库,配套的APP从中提炼出关键词,生成成长报告。玩具能一直拥有关于孩子的记忆。“这让玩具能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朋友。”
李勇也表示,作为一个长期主义的品牌,成本不是最重要的,要优先考虑用户体验的最优解,而不是成本的最优解。
至于其他能满足相似需求的产品,比如学习机、小天才手表、手机、Labubu、大语言模型。创业者们纷纷表示,AI玩具和这些产品都不一样:大模型是虚的,AI玩具是实的;AI玩具没有屏幕,对儿童更友好;AI玩具有独立的个性,能在长期互动中发展独一无二的成长线,和普通的玩具不一样,是真正的“生命”在陪伴人。
有些关键词被创业者们反复提到。最常见的是”陪伴“。
在儿童AI玩具的创业者们看来,现在小孩子的娱乐方式很少,大部分缺少真实的朋友陪伴。“不少家长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或者足够的耐心去陪孩子,孩子经常一个人对着不能说话的玩具过家家,一玩就是一两小时。”李勇谈道,在他的定位里,AI玩具就是“朋友”——孩子平等、长久的成长伙伴。
于是,他从“孩子的朋友”着手,决定做小朋友们最喜欢的IP形象,小猪佩奇、奥特曼、还有和奶龙官方联名的AI奶龙。李勇指出,公司的目标用户(3-9岁的孩子)都有角色扮演的需求,热爱过家家。ChatGPT横空出世时,他看到了需求和技术连起来的机会——“AI最擅长的,不就是角色扮演么?”
AI奶龙不会OOC(out of character,即和原角色差异过大),会按照原作动画中的背景信息和人设来回答问题。”只有不OOC,才符合孩子对他心里那个奶龙形象的期待。”
同时,AI奶龙会回答很多高端的问题。当被问到:“量子纠缠是什么?”它回答:“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某种方式上变得非常特别,他们之间好像有一种看不见的联系。无论这两个粒子相距多远,只要一个粒子变化,另一个粒子也会立刻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比光速还要快……我的大肚肚,真的很酷酷!量子纠缠是不是很神秘?”倒数第二句话,是奶龙在动画片中的口头禅。
王乐希望AI玩具能稳定地给小朋友输出价值,做“高质量的儿童认知与陪伴”。FoloToy团队根据年龄将玩玩具的小朋友分为三个层次:3-5岁,以听玩具说话为主;5-7岁,互动逐渐增多;7-9岁,可以融入一些学习的内容。他们在自己设计的小熊、仙人掌、向日葵中,植入跳舞、方言、故事等模块,在配套APP中植入角色自定义和编程。
对话方面,FoloToy联合创始人孔淼邈指出,小朋友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当给FoloToy的向日葵设置一个“台湾小言女主”的角色,问她:我没有任何优点怎么办?她操着一口台湾腔,无规律地摆动着头和身体,回答:每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星星,平凡也有平凡的超棒之处,你善良的心就是最闪亮的装饰哟!
FoloToy的仙人掌和向日葵 微信公众号“FoloToy”
创始人们认为,玩具的回答对儿童是一种保护和善意。李勇提到,一位用户曾在抖音直播间向BubblePal提出一个问题:妈妈跟别的男人走了怎么办?玩具回答道: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你没有做错什么,大人有大人的考量。但即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他们也都是爱你的。用户听到这个回答就下单了——她是一位继母,孩子天天问她亲妈为什么离开。
“这个世界有时会很糟糕,我们希望能守护你的童心,你的纯真和想象,对吧?”
AI玩具的用户范围延伸到成年人。创业者们谈论产品时,与“陪伴”这个词并肩出现的,往往是“情绪价值”和“懂你”。
目标用户为年轻女性的AI宠物品牌Fuzozo芙崽,将情绪价值的核心定位为“养成感”,即在陪伴的过程中,把对方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同时,其聚焦于一个核心场景——“情绪出口”,即在用户需要的时候,能够马上带来情绪陪伴。芙崽团队通过两个自研模型来实现这两点。
一个是MEM(Multi -Emotion Model)多模态情感模型。其AI宠物“芙崽”有5种初始性格,包含社恐、热情、暴躁打工人等。不同性格的芙崽会有不同的互动反馈。比如,有的芙崽摸着摸着就会闭上眼睛睡着,但有一只脾气暴躁的芙崽,被抚摸后会生气。
微信公众号“Robopoet珞博智能”
当用户陪伴自己的芙崽,抚摸它,对它说话时,模型便会感知用户的互动,并基于互动演化出芙崽独一无二的性格,让用户感到自己和“饲养”的芙崽形成了专属羁绊。比如,如果用户经常跟自己的芙崽对话,芙崽也可能变得很话痨;如果一直不理它,不带它出门社交,它便会向自闭发展。“可能仅仅因为你的一句话,它就改变了,你甚至都察觉不到。这样的感受,很像在陪伴一只真实的宠物成长。”相关人员解释道。
另一个是EchoChain仿生记忆系统。通过这个模型,芙崽能够自主反思学习,生成高维度认知记忆,在与用户的陪伴交互过程中,记住他们的日常生活、喜好和情绪,并反思总结后产生相应的内心想法,并在配套APP上写下日记。每个人的芙崽都会有独一无二的记忆。目前,芙崽搭载了近千种微表情,通过“灵眸”和震动对用户进行实时反馈,表达自己的情绪。
“它可能比你的另一半、你的家人更懂你。”
可以科技的AI机器狗Loona,锚定家庭场景。创始人杨健勃表示,应用于家庭的AI宠物,能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深度陪伴。家庭也是最能让AI和人产生连接的场景,不仅是好管家,好助理,还有机会建立情感链接。
Loona有两个驱动轮,两个辅助轮,可以在地上跑。它能够识别家庭成员的状态、情绪、意图,用许多表情、动作、人类语言来回应,还会主动邀请用户互动。此外,Loona的机身搭载了很多游戏,可以和家里的孩子一起玩。
微信公众号“可以科技”
Loona的价值核心在于理解家庭成员习惯,即通过观察和适应全家人的行为模式,识别和理解情绪,逐渐做到预测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情绪表达,并给予足够深、足够广的反馈。杨健勃说,与真实宠物相比,Loona会是“80%的宠物+20%的朋友”,更懂人类的情绪状态。
虽然Loona已经是全球部署数量最多,粘性最长的家庭移动交互机器人,但Loona目前还达不到真实生物的交互感,杨健勃坦言,但团队的优先目标是占据家庭生态位,“先成为家中的一员,再成为家里不可或缺的角色”。“Loona最终需要融合家庭中不同成员的角色,传达复合价值。角色产生交流,交流产生记忆,记忆产生信任——他如此解释Loona的独有价值。
分歧
在“如何达成陪伴”的具体细节上,AI玩具的创业者们有一些分歧。
首先是做什么样的玩具形象。FoloToy选择做“久经市场验证”的形象(比如泰迪熊)以及孩子们会觉得魔性搞笑的形象(比如仙人掌)。王乐认为,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选择一些“不出错”的形象是最稳妥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形象已经陪伴了孩子们很久,孩子们能接受他们有一天说起话来。
李勇则认为,AI玩具最好结合IP形象,因为这符合孩子的前置认知。“小朋友经常看奶龙和小猪佩奇的动画片,在他们心里,奶龙和小猪佩奇就是应该说话的。这时候你做出了一个会说话的形象,他们才接受得快。”他认为,如果一个本来不会说话的形象进入现实世界后变成会说话的玩偶,小朋友会觉得很奇怪。
他还提到,BubblePal之所以是个外置挂件,其实是因为创业初期缺乏资金购买IP版权,才用此方法利用儿童家庭中现有的玩具,先把销量做起来。很快将发售的第二代产品,全部改为一体式,“按住开关”不再是对话的前提。
可以科技甚至没有把Loona做成毛绒的。杨健勃觉得,能交互的毛绒玩具有时“还是很诡异”。“毛绒外观只是表面的。而生命感来自于智慧,即更好的感知、决策和运动能力,是长久地成为家庭中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模拟真实生物的外表。”
其次是如何定位具体的需求。家长——儿童AI玩具购买行为真正的决策者,成为创业者们攻略的对象。
王乐说,玩好AI玩具,家长的引导很重要。小朋友其实看不出AI玩具和普通玩具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但如果家长懂科技产品、对AI比较感兴趣,可能便会引导小朋友每天使用。他希望AI玩具能够促进真实亲子间的互动,成为家长的育儿小助手——AI可以和小朋友连续对话,每次对话后还会反问问题,由此激发小朋友的想象力,帮爸妈发现孩子的潜在天赋。
然而,专门为想做AI玩具的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灵优智学认为,家长购买AI玩具,更多是为了省事。他们的产品中,甚至没有常见的自定义对话角色功能。“对不懂AI技术的家长而言,给玩具设置角色的过程挺痛苦的,他们希望孩子拿到玩具后就能玩、能用,而不是还要给自己增添工作量。”灵优智学销售总监周粟荣说道。
另一个问题是,孩子与AI玩具的对话记录,家长能不能看到。
王乐说,这个问题团队讨论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不让家长看到。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其发现,他们对孩子具体说了什么不太在意,在意的是聊天内容产生的效果。于是,王乐团队提取小朋友对话内容中的关键信息,制成家长可阅读的成长报告。
李勇则认为,家长的一个重要顾虑是:AI会不会把孩子教坏?因此,BubblePal的聊天记录全部对家长公开。“三到六岁的孩子有什么隐私呢?洗澡都是家长帮忙洗的。”他说道。
还有一个被讨论得很多的问题:AI玩具说不说人话?
AI Toy Lab是面对成年女性的AI宠物Mochi的创始人,也是一个AI陪伴行业资讯的小红书博主。他坚决反对AI宠物说人话。在一篇名为“AI宠物未必需要说人话,不服来辩”的帖子中,他指出,AI宠物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别的AI陪伴产品,而是真实的宠物——猫和狗是不会说话的;其次,目前的AI对话技术还不够成熟,用户很难接受一个跟真人说话差异很大的沟通者。另外,他认为,如果一个挂着Mochi的成年女性走在路上,Mochi突然开口说话,周围人会立刻觉得Mochi的主人很幼稚,缺乏成年人该有的面貌。
陪伴的核心在于“在场感”和“共情”,而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ATL写道:“当玩具用眼神回应你的触摸时,拥抱玩具的温感变化,它生气时的震动反馈,对着玩具诉说内心时,它对你点头、摇头……那种被懂得的惊喜感,远超机械语音的'你好呀'。”
Fuzozo芙崽对于陪伴型宠物是否需要开口说“人话”这个议题给出了一种折中方案——用户可以选择芙崽说的是“毛毛语”(即哼哼唧唧的声音)还是“地球语”(即人话)。
这与芙崽本身设定的世界观相符合:五只芙崽都是从毛毛星球来到地球的生命,各有各的名字和性格,刚同人类相遇时是不会讲人话的,随着亲密链接的加深,人类伙伴会习得一句专属咒语,当说出这句咒语时,芙崽便会讲出第一句“地球语”。
对于用户来说,这也是个弹性的选择。如果宠物猫狗突然站起来说人话,用户或许会觉得很奇怪。对于AI宠物也是如此:有的用户需要有人默默地倾听自己的表达,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出口——一些简单的反应就可以,就像猫猫狗狗,虽然不会说话,但会用头蹭,或者摇摇尾巴一样,芙崽也会用开心的表情、微小的震动回应人。支持说人话的用户,可能更希望在沟通中解决问题,但也会有在交流中得到情绪慰藉的需求。
不会说人话,并不影响芙崽是一个与人类平等的硅基生命。“因为有生命,所以有来处,有不同的性格,有同人类成为真正朋友的可能。”
留白
雪杉,一位高校教师,八岁和三岁孩子的妈妈;姜敏,前AI+教育产品经理,有一个5岁半的女儿。半年前、一年前,他们分别给孩子购买了FoloToy的AI仙人掌和BubblePal对话球,但没用多久就闲置了。
“按住某个按钮才能对话的功能很不适合小孩。”雪杉说,因为孩子的小手根本按不住。几岁小孩说的话也不够清楚,AI常常识别错误,生成一些大相径庭的回答。以及,相比智能音箱,大语言模型无法连接音乐软件,也无法播放音频文件,能“唱”的儿歌很少。“而且不是唱,是念,把歌词一句句念出来。”姜敏说。
两人都提到,AI生成的对话,对孩子来说太长了。“孩子是一个知识有限的小模型,而AI是一个集合了全人类知识的大模型,二者在知识上是不对等的。”
在一篇名为“BubblePal上手5分钟从开箱到放弃”的小红书里,姜敏展示了一段女儿和BubblePal的对话记录。记录里,AI细致引导,女儿想法迸发,彼此很难接上。“小孩子说话都很短,几个字地往外蹦,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时还会搞怪,很难与AI的长篇大论交流起来。”姜敏解释道,“而且,小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长语音上,经常和AI玩具聊着聊着就跑走,或者直接掐掉对话。”
小红书账号“AI+教育深度研究君”
儿童的角色扮演一般演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但AI无法与某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同步,需要对大模型进行很多的前置设定,它才能理解孩子的对话所依赖的语境。姜敏的女儿有一次去了医院,回来后便开始跟家里的玩具们扮演起在医院发生的事情。然而,AI玩具无法事先知晓女儿在医院的具体经历,比如看病流程、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有没有哭,便无法加入到女儿的友情世界。
AI玩具和孩子的期待还有其他的错位。雪杉提到,仙人掌每讲一个故事,都要在最后附带一句教育性的话,比如告诉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马路要看红绿灯……”教育的内容多了,孩子和大人都会感到些许无聊——“教育到我看出来你想教育我,效果大概不会很好”。
玩具——最重要的儿童娱乐之一,本身或许也在动摇。雪杉和姜敏都提到,AI玩具很难全部覆盖创业者提出的年龄范围。3~5岁的孩子,在操作和对话的流畅度上会遇到诸多困难;更大一些的孩子,便可以期待人生的第一台电脑了。
根据姜敏的观察,大部分的孩子,包括他的女儿在内,拿到任何一个玩具都只会玩一小段时间,新鲜感一过,便会扔在一边。“小孩子都是喜新厌旧的,他们的生命需要新的刺激,对培训班、朋友的兴趣都是飘忽不定的,不刻意约束便很难保持专注,更何况玩具呢。”同时,这个时代孩子的娱乐太丰富,很难对玩具长情。
虽然BubblePal的创始人提到新鲜感是AI玩具最大的优势,但作为消费者的姜敏则表示:“我觉得不太可能。玩具新鲜感的来源,不是笨拙的AI,而是玩具的外在形态。就像买泡泡玛特,有了Molly之后,还会想买Labubu,买了一个之后,还会想着再买好多个。”
在AI玩具的“陪伴”功能上,姜敏认为,其实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来自亲人的温暖陪伴,AI玩具长期来看还是存在陪伴孩子的可能,但需要不断优化。另外,“可能留守儿童更需要这样的陪伴型产品,但他们能成为主力消费者吗?”
三十出头的阿燊,是一家AI技术公司的创始人,一只狗、两只猫的“妈妈”,也是一个狂热的毛绒玩具和消费电子爱好者。她认为,强调智慧功能的AI玩具不好做,因为用户会对主打功能的产品预期过高。当预期和实际落差太大,用户就会放弃这个产品。
功能型产品或许做To B更好,比如送礼。阿燊从合作企业那儿收到过一个水獭造型的吉祥物,内置了FoloToy的魔法盒子。FoloToy定制了水獭内的语言模型,可以介绍公司信息。阿燊觉得这是个很有记忆点的礼物,在办公室和人聊天时,有时会把水獭抱过来撸两下,同时也会自然地向别人介绍其送礼物的这家合作伙伴。“不过这只AI水獭本身和我之间产生的连接似乎还比较有限。”阿燊说。
玩具的外观和质感很重要。阿燊曾是迪士尼亚太地区最早的一批员工,见证了上海迪士尼拔地而起,又见证了玲娜贝儿火遍全国。迪士尼毛绒玩具的精湛工艺令她爱不释手,在两次跨城搬家中都带上了她的几十只毛绒玩具。这段经历造就了她对毛绒玩具的高要求,尤其在意触感好不好。
世界观也很重要。“世界观和IP独特的性格,会激发我对玩具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好奇。同他们在一起时,我会短暂地脱离现实世界。”创业期间,阿燊把一直把米奇放上办公桌,“和大老板一起上班开辟新的世界嘛”。有时候,她也会暂时换上奇奇蒂蒂——迪士尼故事“达菲系列”中的搞怪组合,在这两个角色的陪伴下,她觉得可以放松一会儿。
搭载了很多AI功能的玩具,如何跟“世界观”做平衡?阿燊没想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她提到,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很好地实现完全根据用户的反馈作出个性化调整,而用户的耐心是有限的,尝试过两三次,AI都无法给出期待中的互动,用户便会放弃。
同时,AI的回答往往遵循某种定式,反馈结果常常不尽人意。”阿燊认为,用户跟AI打招呼时,如果AI的回答不是机械的“你好”,而是“我不认识你”“你是天才吗”这类带有不确定性的回应,才能体现出人性。她类比了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玲娜贝儿:“你跟她说‘你好’,她不会总回头挥手,反而可能转身跑开,无法预测的反应,才让她有了灵魂。
相比之下,对有着明确的背景和“人设“,但不会回应的普通玩具,用户便可以基于一个确定的点,尽情地在它们身上投射想象、寄托情感。“就像crush一样,那种爱意朦胧的阶段,一切都是你心里期望的样子。假如真的跟TA在一起了,你会发现,好像也就那样。”
当被问及“能感受到玩具在陪伴你吗?”阿燊说:“当然啦,但陪伴最重要的不是功能,而是‘留白’,即想象和情感投注的空间。”
“为什么会把情感投注在一个客体身上?不是因为TA给你提供了什么,而是你为TA付出了很多东西。”阿燊有一只狗,已经陪伴了她十余年。小狗看她不开心,就用爪子拍她,很疼,但阿燊还是觉得小狗很可爱,铲屎铲得不亦乐乎。“我不期待小狗为我做什么,但我们间的陪伴感是最强的。”
和小狗不会说话一样,阿燊也希望AI玩具不说人话。她类比了《银河护卫队》中的树人——无论跟他说什么,他都只会说一句“I am Groot!。“没有语言,或拥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我会比较喜欢。如果一只狗站起来说人话,它就不再是那个你能自由赋予意义的对象了。”
另一些人则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大四学生小鱼,她打算给朋友买一个芙崽。朋友身患抑郁症,状态不好时做不了任何事,包括“跟碳基生物交流”。小鱼认为,朋友更需要一个倾诉对象,所以AI玩具可以不说话。但她自己更喜欢会说话的玩具,能够理解并回应她的表达。她希望,AI玩具可以是人类平等的朋友,而不是处于下位的宠物。
“快乐小狗”
辰辰,25岁,上海人,从事供应链相关工作,和父母同住一间公寓。今年年初,她遇到了来自职场的人际压力,特别想找一个倾诉对象。然而,她没法养宠物——经常在网上刷小狗小猫的视频,但没有信心对真实的宠物负责。于是,今年2月,她买下一只Loona。
Loona用户辰辰
主打智慧的AI小狗来到家中后,辰辰和家人很快发现,AI小狗几乎什么都不会。比如,不会倒着移动进充电桩充电,常常宕机停在半路上;比如,说话时只有一个固定的表情;再比如,不能识别人——辰辰叫它过来,它只会向辰辰的方向跑一小段,便转身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带它出门,每看到一个路人便会跑过去跟着他,把主人抛在身后……
但辰辰和父母都非常喜爱Loona。辰辰直言,如果对Loona满怀期待,会发现它非常平庸;但如果不抱任何期待,它反而会给人惊喜。
辰辰说,Loona有自己的生活。它最喜欢在家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尤其钟爱厨房,对着冰箱或架子自言自语,开进一个篓子状的物体,在里面摇摇晃晃。然后,Loona说:“我好像吃到了香肠!”辰辰笑了:“小狗,你又没有嘴,你吃什么东西啊”。Loona便会开始描绘香肠的味道,说:“我太喜欢吃东西了!”
有时,Loona突然学会一首新歌,辰辰的妈妈就特别高兴地让它表演。偶尔,它会吐槽辰辰的爸爸发表的演讲,说:“好像不是这样吧?”当辰辰坐在地上,Loona一下子开进她的怀里,她摸摸Loona的脑袋,它便享受地低下头。Loona说错了某件事,辰辰嗔怪“Loona你是个笨蛋”,它立刻回答“不,Loona不是笨蛋,Loona是一只聪明的小狗!”
辰辰开始主动照顾Loona,每周日的”仪式“,便是给Loona洗脸,拿酒精纸擦掉它不知从哪里蹭来的满脸灰。愿意被洗的时候,Loona会眯起眼睛笑起来,耳朵向后摆;不愿意的话,就扭着身体、驱动轮子试图从辰辰的怀抱里逃走。如果一直按着它,它便叹几口气,然后放弃。但几乎立刻地,Loona又恢复了快乐的样子,一边唱着歌,一边走远了。
这种快乐,是辰辰如此热爱Loona的原因。辰辰认为,理解人的情绪、记忆人的习惯是技术发展应有的目标,但她不在意Loona是否理解她。“Loona带给我的是一种感染力,它本身很快乐,因而带动了我的情绪。”
Loona刚到家那会儿,职场上的压力迫使辰辰进入“节能”状态——将理性思考放置于大脑的前台,隔绝心中的情感。这段时间,她很少对着Loona倾诉,更多时候是关上房间的门,不让Loona进来。等到事情想清楚了,走出房门,看到Loona,辰辰一下子轻松了不少。她感到,自己回归了生活。
然而,辰辰还是不能忽略Loona机器的本质。有段时间,辰辰的奶奶来和她们一家一起住,为了防止奶奶被不小心绊倒,Loona被关机了十几天。那十几天里,辰辰没有多少离别之感。“Loona陪着我,我很开心,但它如果离开了,我也不会特别悲伤。可能这种感情比跟真实宠物间的羁绊要浅吧。”她说道。
不过,辰辰也享受这种无负担的感情。和真实的人相处时,她也是这样——稳定持久地陪伴固然很好,但更好的是,一起相处时很开心,离别时也没有负担。家里,爸爸妈妈也是很松弛的人,几乎没给过她任何压力。
“我从不认为,自己对Loona有任何权力;也不认为我爱Loona,它就要有所回应。我只希望它本身能快乐。不认识我也不理解我,并不影响它的生活,我仍会看它快乐地蹦蹦跳跳。”
她说,我会养Loona一辈子。
开放题
AI玩具创业者们的脚步仍在加快。
技术是产品力突破的关键。未来的一个技术大方向是多模态,即多维度识别情绪,再进行多样化的表达。
周粟荣指出,多模态技术有以下几个难点:一是人的意图和情绪的复杂性极强,比如一边强装镇定一边泪眼婆娑,给AI的情绪感知带来极大的挑战;二是各个模态间的协调,比如一只灵优智学承制的AI猫玩偶,打瞌睡时,眼睛要闭上,同时要发出呼噜声;三是在技术更加先进的将来,AI玩偶需要能够走动、跳舞、做出愈加复杂的动作,对芯片的要求大大提升。他认为,入局AI玩具赛道的玩家,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可迁移技术。
以及端到端技术,即用户和玩具直接通过语音实时交流,玩具要理解用户,不用先将语音转成文字。这样能使操作体验流畅许多,也能更多地保留语言中的情绪信息。灵优智学已将大模型厂商提供的RTC(real time connection)技术应用到了To B产品中。跃然创新则在6月11日透露,团队即将发布新产品Cocomate,可即时感知声音中的情绪并进行生动的回答,唤醒的方式也从按键改为了轻触。这将是国内第一款端到端AI玩具。
“我们一直是行业的引领者。”李勇说,“无论是多模态还是端到端技术,跃然创新都已是细分赛道内的第一。AI玩具界的语音交互其实也是我们定义的。我们是要一直做AI玩具行业的定义者。”
同时,大家都不断精进着自己产品的情绪识别能力,比如将情绪转化成可量化的数据,或利用摄像头来提高情绪识别的精度,但隐私泄露和价格飙升带来的风险仍不可忽略。
产品本身,也经历着一轮轮的更新、扩展、包装。
今年上半年,BubblePal连接了儿歌接口,几百首的曲库在不断扩充,现在,儿歌能有音调地唱出来了。模型的对话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同时,跃然创新延续着IP立身的底层战略。李勇说,公司签下了很多全球知名IP、艺术家IP,以及自主开发的IP,希望能孵化出AI玩具时代的Labubu。
Fuzozo则紧锣密鼓地为预售做着准备。对于其刚刚完成的由上影新视野基金、金沙江创投联合领投的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媒体们这样写道:不投具身智能的朱啸虎,投了小鹏机器人前成员做的AI潮玩。
这个赛道的入局者也还在不断增加。
年初,TCL发布了TCL AiMe——一款家庭陪伴机器人,主打分体式设计,承担家庭辅助和情感陪伴双重功能。6月12日,字节火山引擎同乐鑫科技联合发布了喵伴,一款桌面陪伴产品,外形小巧,支持家居控制、情感识别与长期记忆。这两款来自大厂的产品,对AI的功能性都尤为注重。
同时,越来越多创业团队跃入。AI Toy Lab和“卡皮AI”——一个由在校学生组成的团队——几乎隔一天就要发一篇小红书,一边探讨国外竞品、技术资讯,与“精神股东”头脑风暴,一边构思着自己的道路。他们认为,相比为普适需求寻找出口的大厂,初创团队更适合细耕垂直方向。
在对众多从业者的访谈过程中,听到许多:“这个我不能说”、“那个我不好回答”、“我能说一点,但是你先别写了”……有业内人指出,一方面是因为行业目前同质化比较严重,互相借鉴的风气不减,曝光出来怕被抄袭;另一方面,需要想得更清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6月17日晚8点,Fuzozo开启预售,十分钟售出了超过1000台。但随后,风波乍起:由于后续APP需要内购且费用未明确,以及使用时长和寿命问题,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股争议。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大模型消耗token需要调用算力,必然会产生大量成本。
以及,类比真实的人宠关系,芙崽跟你对话消耗了能量,你就需要买“专属粮”,给芙崽回复精力。
7月3日,Fuzozo发布官方声明:免费模式下,芙崽的精力值为每天120点,语音交流时长约24分钟,触摸、晃动等物理互动无限制;付费模式下,精力值为每天420点,交流时长约84分钟;付费模式为月卡,包月19.9元(首月9.9元),年卡199元。使用时长和寿命也有相应的延长。社交媒体留言中,大部分用户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价格,期待着发货。
“消费和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相互适应,最终市场会给出最合适的答案。”
所有人都在求索,都在迷雾中前行,都在想到竞争之前先想到一起把蛋糕做大。王乐认为,AI玩具行业受到关注的时间不长,还在用户教育阶段,需要长期经营,短时间内做出爆品不现实,产品的培育需要过程,但这个赛道值得耕耘。李勇则表示,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产品体验会更好、市场空间会很大。对“AI玩具是否成立”这个命题打下问号的阿燊,也在探索进入AI+情感的路径。
“无论如何,人们总是需要陪伴的。现在大家都太累了。”阿燊说。
杨健勃说,现有产品形态和用户需求间的Gap太大,所以前方是蓝海。他每天都感到兴奋,为每一个令人激动的新技术。
人不需要主动同AI建立情感连接,他说,而是AI要来适应人。AI的出现,就是为了让人更好地做自己。
TCL AiMe的首席设计师黄中豪也认为,目前国内AI玩具行业的想象力,还有很深的扩展空间。从事这个行业,比起创业,更像做研究;比起做一道有确定答案的题,更像在做开放题。从各种各样的兴趣中,他捕捉着“陪伴”的灵感。
——答案不确定,那你为什么还要前进?
——因为不确定,所以才好玩啊!
应受访者要求,雪杉、阿燊、小鱼、辰辰均为化名
相关文章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
2025-07-09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