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二手房超贷乱象及监管对策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价格和成交量双双下降,二手房市场尤为严重。多个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居高不下,成交量持续低迷,“以价换量”成为常态。 这种市场环境下,一个隐秘的金融风险悄然滋生:利用二手房交易套取超额贷款的“灰产”链条。
金融客如何操作?他们盯上了那些急于出手的房东,通过签订“阴阳合同”实现超贷。例如,一套实际成交价200万元的房屋,金融客与房东签订一份300万元的“阳合同”用于银行贷款申请,同时签订一份200万元的“阴合同”作为真实交易合同。银行根据300万元的“阳合同”评估价,按照85%的贷款比例发放255万元贷款。房东获得200万元房款,金融客则获得55万元,扣除相关费用后净赚约40万元。
房价下跌时期,这种操作模式尤其容易得逞。 因为评估价下跌速度往往慢于市场价,特别是对于急售房源,评估价与实际成交价的差额更大,为超贷提供了空间。同时,许多城市的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已降至15%,进一步放大了贷款额度。 与之相反,在房价上涨时期,评估价上涨速度通常低于市场价,贷款额度往往不足以实现超贷。
金融客的操作目的各不相同。一些企业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资金压力;一些人则进行“以贷养贷”,试图将债务无限期延续;还有一些人从事民间借贷,赚取利息差。 围绕着二手房超额贷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包括金融客、房产中介、垫资公司,甚至还有“背债人”。
“背债人”通常是征信记录不佳的群体,他们为了获得高额报酬,甘愿承担贷款风险。例如,一套实际成交价300万元的房屋,通过各种贷款方式套取450万元,剩余的150万元由中介、金融客、“背债人”等瓜分。“背债人”通常能分得40至50万元。他们会在初期正常还款一段时间,然后选择断供,以规避刑事责任,最终承担民事责任。
表面上看,参与者似乎都从中获利,但这只是暂时的“多赢”假象。 巨额债务最终会转移到银行,导致坏账率飙升,而银行资金的来源是储户的存款,最终损失将由全体储户和社会承担。
为了有效遏制这一金融风险,监管部门需要采取多项措施:
首先,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对二手房交易价格、贷款申请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交叉比对,及时发现“阴阳合同”等异常交易行为。
其次,加大对房产中介、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查违规操作,提高违法成本,对涉事人员依法严惩。
最后,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积极举报违规交易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从源头上遏制二手房超额贷款的乱象。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防范二手房超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
相关文章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
2025-07-10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