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粮食码头首秀!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入职”日照港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10

记者 洪金凤 通讯员 许原彬 日照报道

日前,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区粮食基地,只见错综复杂的皮带机上,身姿矫健的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正灵活攀爬,轻松穿越狭窄通道,进行全自主巡检作业。这是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在我国港口粮食码头内首次亮相,标志着日照港智能装备应用领域取得新突破。

每一步都算数:50米高空蹚出创新路

在日照港石臼港区粮食基地,200余条皮带机宛如一座“立体迷宫”,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筒仓群中。若采用传统轨道或轮式巡检方式,需为每条皮带单独配置机器人,成本高、耗时长;使用无人机巡检,则受限于钢结构盲区及环境干扰,稳定性难以保障。

“传统方案要么‘走不动’,要么‘用不起’。”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董瑞芝说道,“但是我们决心迎难而上,制造一把通关的‘金钥匙’。”

在并无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们日夜攻关,不断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反复试验与优化方案,三个月内完成23次技术论证,推翻7版设计方案。为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团队成员攀爬17层楼高的转接塔,采集300多组空间数据,模拟178处关键路径。

“最陡的楼梯坡度近50度,爬到6层腿都在抖,但为了找到最优方案,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技术创新中心科技研发部副经理申鹏说道。熬过了初期的夜不能寐,经历了后期的上下求索,团队成员最终量身定制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的作业方案——凭借仿生越障能力,单台设备即可覆盖多楼层皮带机,较传统方案节省设备投资50%以上。

每一次都较真:迭代试验驯服“钢铁巡检员”

“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的实际应用,远比想象中更复杂。”00后工程师李世龙展示了一段早期测试视频。视频中机器人在钢格网楼梯上突然“僵直”,导致导航系统误判为“深渊”,险些跌落。

为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成员搭建“激光+视觉+惯性导航”三源融合算法,十六线激光雷达构建三维点云地图,双目视觉补偿穿透误差,IMU单元实时矫正姿态,最终实现1.2米/秒速度下±2厘米定位精度。

团队创新搭建1:1测试平台,通过模拟测试完成上百次算法迭代。不仅让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突破30厘米的跨越极限,更实现了在75厘米极窄通道的通行能力。此外,配合搭载的红外、音频等监测设备,实现全地形巡检与AI诊断功能。

每一处都覆盖:全地形、全天候立体巡检

如今,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正式“上岗”,能够自主穿梭于复杂环境中,实现皮带廊道100%无盲区覆盖;充电2小时即可连续工作4小时,巡检频次是人工巡检的3倍;智能诊断系统可识别设备故障、环境隐患及人员违规作业等情况,综合准确率达98%以上。

“此次创新实践不仅展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路径,更印证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正确性。”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衍棣说。

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的投用,切实解决了港口生产作业实际需求,也为智能传感器、边缘计算等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场景测试平台,为港口智能化改造升级开辟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新路径。

日前,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区粮食基地,只见错综复杂的皮带机上,身姿矫健的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正灵活攀爬,轻松穿越狭窄通道,进行全自主巡检作业。这是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在我国港口粮食码头内首次亮相,标志着日照港智能装备应用领域取得新突破。

每一步都算数:50米高空蹚出创新路

在日照港石臼港区粮食基地,200余条皮带机宛如一座“立体迷宫”,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筒仓群中。若采用传统轨道或轮式巡检方式,需为每条皮带单独配置机器人,成本高、耗时长;使用无人机巡检,则受限于钢结构盲区及环境干扰,稳定性难以保障。

“传统方案要么‘走不动’,要么‘用不起’。”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董瑞芝说道,“但是我们决心迎难而上,制造一把通关的‘金钥匙’。”

在并无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们日夜攻关,不断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反复试验与优化方案,三个月内完成23次技术论证,推翻7版设计方案。为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团队成员攀爬17层楼高的转接塔,采集300多组空间数据,模拟178处关键路径。

“最陡的楼梯坡度近50度,爬到6层腿都在抖,但为了找到最优方案,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技术创新中心科技研发部副经理申鹏说道。熬过了初期的夜不能寐,经历了后期的上下求索,团队成员最终量身定制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的作业方案——凭借仿生越障能力,单台设备即可覆盖多楼层皮带机,较传统方案节省设备投资50%以上。

每一次都较真:迭代试验驯服“钢铁巡检员”

“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的实际应用,远比想象中更复杂。”00后工程师李世龙展示了一段早期测试视频。视频中机器人在钢格网楼梯上突然“僵直”,导致导航系统误判为“深渊”,险些跌落。

为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成员搭建“激光+视觉+惯性导航”三源融合算法,十六线激光雷达构建三维点云地图,双目视觉补偿穿透误差,IMU单元实时矫正姿态,最终实现1.2米/秒速度下±2厘米定位精度。

团队创新搭建1:1测试平台,通过模拟测试完成上百次算法迭代。不仅让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突破30厘米的跨越极限,更实现了在75厘米极窄通道的通行能力。此外,配合搭载的红外、音频等监测设备,实现全地形巡检与AI诊断功能。

每一处都覆盖:全地形、全天候立体巡检

如今,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正式“上岗”,能够自主穿梭于复杂环境中,实现皮带廊道100%无盲区覆盖;充电2小时即可连续工作4小时,巡检频次是人工巡检的3倍;智能诊断系统可识别设备故障、环境隐患及人员违规作业等情况,综合准确率达98%以上。

“此次创新实践不仅展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路径,更印证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正确性。”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衍棣说。

四足仿生巡检机器人的投用,切实解决了港口生产作业实际需求,也为智能传感器、边缘计算等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场景测试平台,为港口智能化改造升级开辟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