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解锁月背演化新篇章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10

中国科学院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关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四项重大成果,这些研究围绕月球背面的地质历史展开,为人类探索月球的奥秘提供了新的视角。

嫦娥六号探测器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成功着陆,并带回了珍贵的1935.3克月球样品。科学家通过对这些样品的分析,首次揭示了月背地区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这一发现表明,月背的火山活动时间跨度较大,且整体上早于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探测到的约20亿年前的岩浆活动。

研究团队还首次获得了月背的古磁场数据,这一突破性进展颠覆了以往关于月球磁场单调衰减的传统认知。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指出,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这一发现为理解月球磁场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月球水含量方面,科学家首次测定了南极-艾特肯盆地月幔的水含量,结果显示该区域的水含量显著低于月球正面。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月球内部水分布的二分性特征,即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嫦娥六号还在月背发现了新型岩石——南极-艾特肯撞击熔岩。这种岩石被形容为“时间胶囊”,为研究类地天体的撞击效应提供了宝贵的样本。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月球撞击历史的认识,也为未来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强调,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他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重要的地质单元之一,其形成对月球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的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为月球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深入,中国行星科学正逐步从“跟跑”向“并跑”转变,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引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表示,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典范,未来将有更多“一手数据”助力中国行星科学的发展。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指出,嫦娥六号的研究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了新的认知,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