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7月11日,广东省召开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组织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各级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
在交流发言环节,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指出,尽管广东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但在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进程中,仍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应用场景对接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对此,他呼吁通过“示范场景开放”和“民企人才扶持”双轮驱动,加速产业突破。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
核心技术国产化迫在眉睫。孙志强认为,广东机器人产业的“硬核技术”自主创新亟待强化。“芯片、高精度减速器、核心算法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不足,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仍依赖国外品牌,企业利润被基础技术垄断方挤压。”他特别提到,ROS系统、核心算法等底层技术架构依赖国外开源生态,“自主可控能力薄弱,产业安全存在隐忧”。
针对技术应用难题,孙志强指出,当前中小企业因成本高、数据治理基础弱,AI落地率偏低,“不少企业因‘无明确价值回报’暂缓投入”。他认为,政府应主导开放更多场景,建立分级分类的场景清单和示范基金支持。“建议突破机器人中高端领域应用最后一公里,通过建立示范线,发挥我国体制和市场优势,推动‘需求侧’部署。”他建议,相关部门需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为联合攻关团队提供资金、人才、税收等政策保障,让技术从“实验室精度”走向“车间可靠性”。
在人才问题上,孙志强坦言,算法、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的顶尖人才多集中于高校,企业研发团队中领军人才占比低,“‘机电控算’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此外,他认为,当前民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获取专项研发资金的机会较少。对此他建议,政府应通过立法支撑、激励保障和评价机制改革,提升民企科技人才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贡献度,“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孙志强还建议,广东机器人产业需“以场景开放降低创新风险,以人才流通激活民企动能”。他呼吁,可以将政策资源聚焦于“自主创新攻坚处”与“场景人才结合点”,助力产业确立全球话语权。“唯有如此,广东才能构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新高地。”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邹琳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张婷 吴璇
摄影:朱唯信
视频:郑鸿杰
设计:严丽萍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相关文章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
2025-07-111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