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代科学家李之藻合作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彩绘中文版世界地图。400多年后,南京博物院以这件“镇院之宝”为创作基础,打造年度重点项目“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7月10日开展首日,便迎来800余名观众互动体验。
这是7月10日,观众在南京博物院体验VR展。记者 李博 摄
在这场融合历史、地理、天文、航海和想象于一体的旅程中,观众只需佩戴虚拟现实(VR)设备,便可在超百平方米的空间内自由探索,亲历古人对地球、星空和世界文明的奇思妙想。
“展览一开始就还原了利玛窦和李之藻共同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场景。跟着画面提示伸手,还能模拟翻阅一旁的资料,细节满满,效果逼真。”结束高考的姜子涵从吉林到南京来旅游,得知南京博物院上新了沉浸式展览,便立马购票前来体验。
据南京博物院展览运营策划负责人徐小虎介绍,《坤舆万国全图》绘制于明代万历年间,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首创性地将中国放在世界地图的最中央,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由于该文物对保存环境要求较高,展示一段时间后就需要进入“休眠期”,许多观众难以一睹文物真容。“《坤舆万国全图》内容包罗万象,细节丰富,我们认为可通过创新手段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多维度释放。为此,团队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筹备此次展览,希望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拓展观众感知文物的渠道,加深他们对文物的理解。”徐小虎说。
据悉,此次展览从策划、编剧、导演到内容制作等,均由南京博物院全程主导。在策划阶段,学术团队就致力于发掘、研究《坤舆万国全图》的内涵与外延,从人物服饰、动作细节、人物方言,到建筑样式、文物呈现,均进行严格考证,确保内容的严谨性。
除了内容独特,策划团队还积极运用VR技术与沉浸式交互手段,打造一个可身临其境的舆图世界。“我们采用了新的大空间技术,观众佩戴设备后无需手柄或按钮,就能在不受拘束的状态下完成全程约30分钟的观展体验。”徐小虎说。
这是7月10日,观众在南京博物院体验VR展。记者 李博 摄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兴起,传统的实物展陈方式已难以满足观众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VR、AR等技术手段的出现让文物“活”了起来,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原来文物还可以这样看!”来自浙江的六年级学生王雅静看完展览后惊叹道。她说自己平时很喜欢逛博物馆,但如果没有讲解,很难读懂一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而在此次展览中,她仿佛真正走进这张历史地图,站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所绘的九重天上,俯瞰日月星辰,坐上大明宝船遨游大洋,在双塔情缘中邂逅风月同天的中式浪漫。
正如南京博物院策展团队所言:“我们希望观众不仅是看到这张地图,而是能够亲自走进去,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去理解400年前的人们是如何从大明出发构想整个世界。”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国际传播开辟新路径,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
“展览中所讲到的中西方文明互鉴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国际吸引力。”徐小虎说,在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当下,展览策划团队计划将这一优质IP推广到欧洲、非洲等地,希望通过以这样的形式,为海外观众提供一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记者朱筱)
相关文章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
2025-07-111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