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aron
发稿平台|
杭州与南京,这两座长三角的省会城市,总在不经意间被放在一起打量——一个以"电商基因"走在全国创新前列,一个凭"综合实力"厚植发展根基。
◎南京、杭州城市景观天际线
当杭州的阿里巴巴带着湖畔花园旁的“活水”气质,淌入南京秦淮河的深厚肌理,势必将在南京碰撞出全新的涟漪。
7月11日(今天)上午,南京阿里中心内"梦想启航" 发布会重磅启幕!
◎南京阿里中心梦想启航发布会
作为"河西中央科创区核心腹地" 的产业巨头,目前一期已吸引入驻企业59家,既有三星研发所等世界500强机构,也有专注AI+算力高性能电源模块的南京能利芯科技、杭州端点、瑞幸等新业态代表。
其中,6栋科研办公楼(T4-6)已开园,随着明年夏天二期工程完工,这座总规划容纳3万人办公的产业载体,将成为南京数字经济人才的 "超级枢纽"。
◎南京阿里中心实景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宁杭城市气质的化学反应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坐标系里看,阿里从杭州到南京的迁徙,从来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就像钱塘江与秦淮河最终同入长江,两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正在这场相遇中汇集成更壮阔的水脉。
◎南京阿里中心实景
一方面,南京的科教底蕴,恰恰是杭州生态链最渴求的"养分"。
13所 "双一流" 高校撑起全国第三的科教版图,116项国家科技奖斩获副省级城市第一,全球科研城市排名高居第五——这份成绩单足以证明,南京从不缺创新的"种子"。
◎南京南大
但城市气质下的南京,难免带着些许"体制味"的审慎,如同一片精心培育的苗圃,却少了几分让种子自由生长的旷野。
而杭州的创新与鲜活,恰是不同于南京的另一番模样。
超百万家民企撑起90% 的市场主体(资料浙里杭州),"杭州六小龙" 从诞生到破圈,背后是"答应的事全办到,办完事不打扰" 的服务型土壤。
阿里从钱塘江畔崛起的20年,本质上是一场"雨林生态"的培育:大厂是乔木,中小企是灌木,政策是雨露,市场是阳光,彼此缠绕又各自生长。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杭州西溪园区)
当这家从杭州生长并走向世界的企业,以阿里巴巴卓越的数字技术、智慧空间和生态资源扎根南京,带来的从来不止59家入驻企业的数字——更是一套让"苗圃"变"雨林"的生长逻辑。
伴随着阿里的到来,南京13所双一流高校培育的"高知人才",终于有了倾泻向产业田野的渠道;建邺区每年2万净流入的"三高一轻"人口里,将会有越来越多带着技术成果的高校团队在这里扎根、繁茂生长。
从战略升级到标杆效应南京进入中央科创区时代
阿里巴巴江苏总部的入驻,对河西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入驻的企业最有发言权,阿里的强大生态,正将"科研、创投、产业" 拧成一股绳,产业集聚效应正在不断释放。
譬如企业提出需求2小时内必获回复的"阿里速度";端点ERP为新华书店注入的数字化动能,让传统业态尝到了效率倍增的“甜头”;初创公司入驻“亲橙创业空间”即刻获得灵活高效的办公环境和便捷完善的企业服务等等。
◎阿里巴巴南京亲橙创业空间
通过亲清·政务港以及与河西中央科创区联合打造的“一中心一社区一学院”,社保办理、税务登记、政策申报等企业高频需求均可实现"一站式办结",从流程简化到服务下沉,用高效与温度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纾解难题。
◎阿里巴巴南京亲清政务港
这里配备的500多间自营公寓,从单间到一室一厅的多元户型,与同步阿里中心形成生活闭环,也让"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社区" 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不仅如此,杭州的创新基因,也在唤醒南京的"市场意识"。
未来厨房向社会开放的烟火气,延续着阿里“让创新有温度”的底色。
◎阿里巴巴南京未来厨房
亲橙“四季赏”围绕四季更迭,量身打造季节限定企划活动,不断丰富周边市民生活。
◎阿里巴巴南京亲橙“四季赏”
所有的楼宇通过总长约1公里的“阿里廊”互联互通,将园区内的办公创业空间、人才公寓、商业配套、餐厅以及标志性亮点“飞碟广场”串联起来,让南京阿里中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 ,更是"化学反应场"。
◎阿里巴巴南京“飞碟广场”
南京金陵天地13万方商业体(已试营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配套建设",而是复刻了杭州"工作即生活"的场景逻辑。280+品牌矩阵,超53%的餐饮首进率,在这里既能高效工作,又能便捷生活,这与建邺区 "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理念不谋而合。
南京首进:卿庭、乔泰勒、环璟海鲜自助、新京韵、洪禧楼、碳山河、佤碗饭、Uncle clams、蔬时、梧桐姥姥、阿正茶夫……
区域首进:豆库、芸山季、很久以前、本炙、Raw桂、翠奇、美拉德的秘密、云潇潇、小江溪、黔夺夺、争鲜、泰小莲、潮憨记、meet湘于乡野、新贝乐、阅东北、薰井洞、哈茶福、oone ccup……
头部飨味:狮王府、小厨娘淮扬菜、山野板扎、巴奴毛肚火锅、滨寿司、左庭右院、南京大排档……
匠心原创:梅岭、出山、GEAGEA芝际、breeze for u、斑玛海鲜面、鼎囍牛、鼎榴记……
◎金陵天地实拍
此外,河西中央科创区的"都市回归"战略,也为这种“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约1.3W平方公里的载体空间里,"AI 创享会" 定期汇聚南大、南师大、南航的学者与企业精英,让实验室的论文能快速转化为生产线的方案。
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产业定位,让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有了用武之地;小米华东总部与阿里形成的 "双总部效应",更构建起人才流动的"内部循环"——很多从阿里走出的创业者,带着经验反哺本地生态,形成"培养-输出-反哺"的良性闭环。
◎河西中央科创区
不断强大的产业集聚,也为河西中央科创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态链企业和产业人群,进而为片区带来持续的需求导入和旺盛消费力。这也让嘉华国际中心、58同城、恒生电子等在建总部看到了"落地即生根"的可能。
◎嘉华国际中心效果图
活水已至,厚土生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始于阿里总部落地的缘分,将会成为南京向新而行、独树一帜的璀璨序章。
相关文章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
2025-07-12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