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院团队开发AI系统:可精准定位心梗病变血管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13

IT之家 7 月 12 日消息,据《新民晚报》10 日报道,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毅、副主任医师赵逸凡团队开发并验证了一套特殊算法,可通过标准 12 导联心电图波形高精度识别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变血管

相比公众日常使用的通用型 AI 大模型,十院专家开发的这一 AI 垂直应用类系统专注于心电图波形解析,通过大量“投喂”高质量的原始诊断数据,使得该系统在心电图波形的识别速度、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等方面均表现优异。


相关研究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数字健康与人工智能》。未来,该系统将对高危人群和术后患者进行高效预警,早期识别心梗,降低心梗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还可能针对基层医院及心梗救治经验不足的医院,可提高院内急诊 / 胸痛中心对急性心梗的识别能力,改善心梗患者预后。

IT之家在报道中获悉,AI 在心电图波形解析上表现优异:

在“高质量教材”(内部训练集)的学习中,算法诊断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的灵敏度分别为 92.4%、93.2%、99.7%,特异度分别为 99.7%、97.4%、95.8%;在“模拟考试”(内部测试集)中,算法诊断 LAD、RCA、LCX 的灵敏度分别为 91.6%、75.1%、97.0%,特异度分别为 96.0%、95.8%、88.8%,其表现优于心内科医生和目前已投用的心电图算法;在“期末考试”(外部测试集)中,算法诊断 LAD、RCA、LCX 的灵敏度分别为 72.0%、90.5%、92.9%,特异度分别为 94.3%、92.4%、91.2%。

据张毅介绍,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该 AI 系统在四大方面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穿戴,可集成于院前急救设备或可穿戴心电监测仪,为高危患者提供早期预警和病变血管的初步定位;提效率,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即可预先识别“犯罪”血管,有助于医院导管室更精准地准备器械和制定手术策略,从而缩短患者从入院到冠脉复通的时间;促精准,提升冠脉左回旋支(LCX)阻塞识别率,弥补当前临床实践中 LCX 识别困难的短板,减少遗漏和误判;强基层,赋能基层医疗,在资源有限或心内科医生经验相对不足的基层医院或偏远地区,该系统可作为强大的辅助诊断工具,提升 STEMI 整体救治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