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对话诺贝尔奖得主David Gross:解密时空涌现、质量起源与渐近自由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13

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吴雨佳

7月11日,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和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25年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展开了一场知识对谈,共同探讨了物质世界最基础的构成和物理理论的前沿进展。


张朝阳对话David Gross

张朝阳与格罗斯教授从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差异切入,其间讨论了强相互作用的“渐近自由”特性——这一突破性发现正是格罗斯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关键。随着对话向理论前沿延伸,二人又从量子引力谈到弦理论,探究时空的本质,同时也直面了暗物质探测领域的当代难题。

作为诺奖级成果,渐近自由的发现历程是张朝阳本次对话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格罗斯教授回忆20世纪60年代末的“泥沼”:加速器每周都能发现新粒子,但没人理解它们的本质。直至1968年,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意外证实质子内部存在自由运动的点状粒子——“夸克”,一举逆转局面。但这又引出了更多的矛盾,如果夸克能够自由运动,它们为何从未单独现身?

在张朝阳的追问下,格罗斯教授承认,他在29岁为此开启了一场豪赌。在长达五年的工作中,格罗斯教授不断尝试证明无法利用量子场论解释该现象。然而,他在1973年与研究生完成的关键计算表明,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展现出惊人的反直觉特性:两个磁铁靠近会吸在一起,而当夸克彼此靠近时,强相互作用力反而在减弱。

这个特性完美解释了夸克禁闭,却遭受了学界的质疑,另一位诺奖得主维格纳就曾当面驳斥,认为看不见自由运动的粒子就不可能是基本的。格罗斯教授的这段回忆,令张朝阳与现场听众们都感受到,新发现要获得广泛认可绝非易事。格罗斯教授补充道,量子色动力学建立后,其理论预测得到深度非弹性散射等实验的验证,于是这套理论逐渐被学界接受。

当话题转向质量的微观起源时,张朝阳抛出关键问题:“夸克的质量仅为几MeV,而质子的质量却高达约900MeV,这巨大差异从何而来?”11年前的粒子物理实验验证了希格斯机制,完善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然而格罗斯教授随即澄清了一个普遍误解——这块“拼图”并非质子质量的主要来源。

那么,质子、中子乃至我们的质量从何而来?面对张朝阳的追问,格罗斯教授的答案颠覆直觉:是夸克近光速的运动和强作用力让质子变“重”。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当你站上体重秤发现自己重了1公斤,实际上你增加的是1公斤被‘禁锢的能量’。”

张朝阳也理解了这一点,原来是质能方程在起作用。他进一步总结格罗斯教授核心观点,“虽然夸克作为独立粒子质量很小,但是质子质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其内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