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记者张璐)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丁肇中、朱棣文、戴维·格罗斯、罗伯特·塔扬、森重文、乔治·卢斯蒂格6位科学家现场获颁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丁肇中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物理学家与实验物理学家的紧密合作。
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Basic Science Lifetime Award)于2023年设立,旨在表彰在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发挥根本性推动作用、作出杰出贡献且具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在过去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深刻地影响了学科发展。
物理领域获奖者之一的丁肇中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他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人类探索万物和宇宙的基本构成作出了革命性贡献。他最著名的成就是1974年发现J/ψ介子,这一发现证实了粲(càn)夸克的存在,在构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与合作者也因此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89岁高龄的丁肇中缓步走向领奖台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实验物理学泰斗致敬。
“能够获得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我深感荣幸。我是一名实验物理学家,而实验对于知识的进步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丁肇中说,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妙,都无法否定实验结果;只有当实验与理论产生矛盾时,知识才能实现突破。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物理学家与实验物理学家的紧密合作。
数学家丘成桐(左)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右)为丁肇中(中)颁奖。主办方供图
丁肇中回顾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探索历程。1966年,他的首个实验表明电子不具有可测量的尺寸。“在半个多世纪的持续研究中,我们已将电子半径的上限确定为小于10⁻¹⁷厘米。”
在这项实验之后,他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能状态下,光线与具有质量的光线表现相同,且二者能够相互转化。
“我的第三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新型物质,这种物质的寿命是其他粒子的一万倍——这就好比发现了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能活100万年,而非100年。”他说,这一发现被称为 “粒子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它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基本构成要素的认知。
丁肇中的第四个实验发现了强相互作用的传播子——胶子。在电磁相互作用中,光负责传递力;而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第五个实验是在周长27公里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完成的,该实验证实了电子有3种、中微子有3种、夸克有6种。
“目前,我正领导着一项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实验,旨在精确研究宇宙射线的起源、暗物质及反物质的存在。”他说,这是一项在太空进行的精密加速器式实验,有全球16个国家参与其中。迄今为止,他们的研究结果均与现有的宇宙射线理论不符,这意味着需要建立全新的理论来解释。
丁肇中还表示,多年来,他有幸与许多杰出的中国物理学家合作,“他们为我们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编辑 张磊
校对 张彦君
相关文章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
2025-07-14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