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个体才华转化为产业合力,内容创作者们缘何青睐“V聚场”?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14


V聚场。 澎湃新闻记者 徐亦嘉 图

“不同赛道的创作者聚集在这里,选题的视野将会被大大拓宽。”在B站拥有超过百万粉丝的UP主“滤镜粉碎机”团队,已成为第一批入驻“V聚场”的内容创作者。

“滤镜粉碎机”团队口中的“V聚场”,是上海杨浦区在线文娱产业新载体。在这里,一楼设置了综合服务大厅,为入驻文娱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二、三楼则打造多个特色场景,集办公、培训、直播等多功能于一体,配置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共享设施。

在这栋楼二层天花板上,LED灯勾勒出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名句“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灯光之下,12个胶囊睡眠舱静卧在二楼“灵感雨林”空间,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片刻休憩。

可以说,“V聚场”名字中的“V”,既代表“大V”创作者,也暗喻“胜利”(Victory)——它承载着杨浦区将分散的个体才华转化为产业合力的决心。

以聚集拓宽视野

虽然目前还没过多了解以后的“同事”,但在UP主“滤镜粉碎机”团队成员毕老师看来,把内容创作者们聚集在一起,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UP主们面对面交流能擦出更多创意的火花,更有增加合作机会的可能。同时,“V聚场”的地理位置靠近B站,对于网友们关心的话题可以即时与运营人员讨论,“可以更好找到选题的切入角度。”


V聚场内休闲空间。 澎湃新闻记者 徐亦嘉 图

“舒适感”,是另一个被UP主们频繁提及的词。

除了应有尽有的工作间场景,“V聚场”还配有健身娱乐区、茶歇区和宠物友好空间等,从硬件配套到服务生态,将助力企业节约成本、轻盈落地,推动杨浦“二次元品牌集聚区”建设,助力上海打造“全球次元文化新地标”。


V聚场内提供多样场景 澎湃新闻记者 徐亦嘉 图


V聚场内提供的直播场景 澎湃新闻记者 徐亦嘉 图

UP主“上海小马哥”的视频内容聚焦于上海话及本地生活,“V聚场”的自由氛围及周边生活场景丰富,是他意向入驻的最直接原因。

“整栋楼既有丰富的办公场景,又有可以小憩的区域,这样的设置是非常人性化的。”“上海小马哥”告诉记者,“对于我们这些做视频创作的人来说,不被束缚思路才能开阔。同时周边还有滨江、大学路等网红打卡地,适合逛一逛激发灵感。”

“流量反哺”进行时

“哈喽,屏幕前的‘小伙伴’们!今天籽岷跟大家来聊一聊高考志愿填报那些事儿。”

在另一边,此前已将事业和生活深深扎根在杨浦的B站百大UP主、AI科技游戏类知名主播籽岷,正在杨浦中船科技园直播孵化基地里直播。他的声音透过直播设备,清晰地传递到全国各地的粉丝耳中。

轻松愉快的直播氛围背后,是籽岷与杨浦这片土地日益深厚的联结。这位拥有千万粉丝的UP主,不仅仅是在网络世界构筑“我的世界”,出于对杨浦创新氛围和文化底蕴深深的认同感,去年他在这里开启了新的事业篇章。


籽岷。 “上海杨浦”微信公众号 图

今年1月,籽岷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杨浦城市体验官”。他加入了杨浦区互联网发展协会自媒体专委会,与众多网络名人一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杨浦的城市变迁,讲述杨浦故事。他积极参与推广杨浦的红色文化,多次组织Citywalk活动,带领年轻人探索这片红色热土。


吴姥姥的“不刷题”团队在进行直播。 “上海杨浦”微信公众号 图

与此同时,总部位于杨浦的智勇科创实践基地里,吴姥姥的“不刷题”团队也在进行一场直播。这里也是众多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孵化器,基地内设有生态实验室、人工智能工作室等真实科研场景,立志于用十年、二十年陪伴孩子从兴趣走向志趣。“我们团队的很多人都学习生活工作在杨浦,与杨浦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传播科学力量的初衷当然也要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

让大V拥有更多可能性

2015年的夏至音乐节,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罗小罗在杨浦滨江抱着吉他做驻摊艺人,歌声被江风吹散。十年间,他通过互联网,让自己的歌声传得更远、音符更为跃动,也获评为“上海街艺最杰出艺人”,还开出了个人演唱会。

在上海,越来越多优质内容创作者、互联网平台集聚而来,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

B站数据显示,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近400万创作者在此挥洒才华,展现出内容生态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上海创新浓度最高、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杨浦在线文娱产业正蓬勃生长。2024年,杨浦区在线文娱产业链规模超过800亿元,已成为杨浦经济动能转换中重要一环。

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杨浦区已汇聚哔哩哔哩、抖音、完美世界、叠纸游戏等头部企业。这些平台型企业自带庞大用户流量,为网络大V提供了内容分发、商业变现和IP孵化的完整生态链。

此外,杨浦还涌现了声网、所思科技等技术型公司,为直播、短视频、虚拟偶像等新业态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这种“平台+技术”的双重赋能,让大V们在内容创作、互动体验和商业化探索上拥有更多可能性。

“V聚场”周边众多的文化科技类企业集聚,自然会带给内容创作者们更多的可能。就如准备入驻的“上海小马哥”所言,“虽然目前还未对接到具体的合作项目,但我觉得能有更多的机会总是好事。”

“V聚场”办公室的钥匙,如今握在更多年轻的内容创作者手中。相比孤军奋战,他们已可以在互联网更辽阔的舞台上并肩作战。风从黄浦江面吹过,这一次,孤独的个体回声终被群体的和鸣取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