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政策 2027年建成多学科科学大模型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14

7月11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全国首个面向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领域的专项地方政策——《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政策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科学智能创新生态,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策目标:三年建成科学智能基础设施,形成标杆应用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北京将实现以下核心目标:

建成多学科通用的科学基础大模型:构建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大模型,支持多模态科学数据统一表征、建模与分析,助力科研人员快速迭代算法,加速科学发现。完善科学数据与算力平台: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搭建异构算力统一调度平台,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提升科学智能领域供给能力。推动领域深度应用:在基础研究、医药健康、新材料、科学仪器、工业智能化等至少5个领域开展深度应用,形成8个以上标杆应用案例,实现全流程智能科研范式赋能。构建创新生态:搭建共性服务创新平台,引进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营造开源开放生态,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大方向引领科学智能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介绍,政策围绕“前沿引领”“应用赋能”“协同开放”三大方向展开: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开展科学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在薛定谔方程求解、电子结构计算、湍流问题求解等领域的应用。研发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包括多模态数据采集、实验表征反演及任务调度工具。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平台,整合文献、计算模拟与实验数据,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信流通。建设智能化干湿闭环实验系统,配备实验机器人与高通量生产线,实现“计算指导实验、实验反哺计算”的新模式。加速领域应用落地基础科学:AI辅助数学定理证明、天文地理现象模拟及量子科技关键技术突破。医药健康:开发药物研发模型、AI辅助诊疗系统及智能化医疗器械。新材料与工业:推动材料智能设计、工艺优化及工业仿真软件研发,提升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制造水平。

海淀区先行先试,打造科学智能创新策源地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已设立200亿元科技成长基金,推出“人工智能人才特区20条”,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唐超表示,海淀将重点建设生物医药、能源材料等领域标杆实验室,并打造AI创新街区,推动科研成果从“10到100”的产业化落地。

专家解读:北京引领全球科学智能新范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专家鄂维南指出:“AI for Science正在重塑科研范式,北京作为策源地,已产出全球首个覆盖90多种元素的大原子模型DPA、玻尔科研空间站等原创成果。此次政策将进一步巩固北京在全球科学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