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时代》杂志特约编辑克鲁格直言:“美国不让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是愚蠢之举”。
结果遭到众多网友的“炮轰”!
谁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形势完全反过来了。
中国有了自己的天宫空间站,而美国那边的国际空间站早就老得不行,按计划 2031 年就得退役,可美国新空间站连影子都还没见到。
于是,就有部分美国网友在网上提问:“要是中国不让美国进天宫空间站,美国该不该把它打下来?”
那么,美国网友的这一设想,能否实现呢?
封锁逼出自主路
回顾历史,中国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实是被美国的技术封锁“逼” 出来的。
上世纪 90 年代,国际空间站项目启动时,中国就主动表达了合作意愿,毕竟太空探索需要全球协作,可美国却一次次把我们拒之门外。
1993 年,中国第一次正式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合作,当时美方给出的理由是 “技术水平不够”,说中国航天技术还达不到参与标准。
可实际上,那时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础能力。
后来我们又多次提交申请,美方干脆换了说法,开始炒作 “中国太空威胁论”,说担心技术泄露,其实就是不想让中国在航天领域发展起来。
最过分的是 2011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那个臭名昭著的 “沃尔夫条款”。
这个条款简直是赤裸裸的技术封锁,明文规定禁止 NASA和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哪怕是学术交流都不行。
有次国际航天大会上,中国科学家想和 NASA 专家交换研究资料,都被美方以违反条款为由制止了。
这种全方位的封锁,就是想把中国航天困在原地,让我们永远依赖西方技术。
美国以为这样就能卡住中国航天的脖子,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种封锁反而激发了中国航天人的斗志。
中国航天人下定决心:别人不帮,我们就自己干!
天宫敞开合作门
2021 年 4 月 29 日,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托举着 "天和" 核心舱直冲云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一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式拉开大幕,核心舱里的生命维持系统、机械臂等关键设备,全都是咱们自主研发的,性能一点不比国际空间站的差。
到了 2022 年,"问天"" 梦天 "两个实验舱先后发射并完成对接,中国天宫空间站终于全面建成,形成了独特的"T" 字构型,在太空中稳稳扎下了根。
这个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空间站,不仅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更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
咱们没有学美国搞封闭,而是向全世界敞开合作大门,已经和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了合作协议。
反观美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早就不复当年风光了。
这个运行了二十多年的 "太空老古董",各种毛病越来越多。
NASA 的报告里写得很清楚,舱体出现了多处裂缝,太阳能电池板效率下降,绝缘层破损问题反复出现,虽然修修补补撑到现在,但退役时间已经定在了 2031 年。
更要命的是,美国新空间站项目还在纸上谈兵,短期内根本建不起来。
眼看自家空间站要退役,美国就想转头来蹭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可当初是他们自己通过 "沃尔夫条款" 封死了合作的路,现在想合作也受条款限制。
中国依法拒绝了美国的加入请求,毕竟总不能让他们一边搞封锁一边占便宜。
没想到这一拒绝,让部分美国网友坐不住了,网上开始出现各种极端言论。
击落?荒唐的想法
有位网友在论坛上公然提问:“如果中国不让美国进空间站,美国是不是应该把它击落?”
这话一出来,连不少美国本土网友都觉得荒唐。
理性的网友立刻反驳:“当年美国不让中国进国际空间站,中国难道就该把国际空间站打下来吗?”
还有人举例说,历史上苏联好几次不让中国卫星飞越他们上空,中国从来没动过用武力解决的念头。
更有人搬出法律说事,1967 年的《外层空间条约》写得明明白白,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谁都不能占为己有。
攻击他国航天器不仅严重违反国际法,简直就等同于宣战,真这么干了,很可能引发大国之间的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从技术上来说,想击落空间站也没那么容易。
中国空间站在 400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 28000 公里,比子弹还快。
要精准打中这么个高速移动的庞然大物,得有顶尖的反卫星武器系统,就算美国有这技术,击毁后产生的太空垃圾也会像地雷一样在轨道上漂浮。
不仅会威胁中国的航天器,美国自己的卫星、飞船也得遭殃,纯属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蠢事。
这场讨论其实暴露了部分美国人的矛盾心态:既不愿承认中国航天的进步,又不想放弃空间站带来的便利。
有意思的是,美国航天界内部一直有合作的呼声。
NASA 前局长博尔登就多次说过,和中国合作对全人类探索太空都有好处,不少美国宇航员也偷偷学中文,盼着有机会能进天宫空间站。
说到底,太空探索本该是全人类携手共进的事业。
中国空间站已经向 17 个国家敞开大门,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当年美国搞封锁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其纠结要不要 “击落空间站” 这种荒唐问题,不如早点放下偏见,用合作代替对抗,这才是太空探索该有的样子。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信息来源相关文章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
2025-07-15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