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工程师被疯抢,世界第一AI创业公司,走进覆灭前夜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15

OpenAI暂时还是世界上最牛的AI初创公司,但这家公司正面对科技巨头们的疯狂挤压,以及中国科技公司带来不确定性,挣脱牢笼,恐怕需要再重复一次ChatGPT的奇迹时刻。

原创

作者 | 老牛

2

第一AI公司的轮回

Business Data Analysis

扎克伯格挖角的主要“受害者”是OpenAI。有报道称,至少八名核心研究员集体跳槽到了meta。

余家辉是其中之一。在OpenAI,他深度参与了GPT-4o、GPT-4.1等模型的研发。

常慧文(Huiwen Chang),本科清华,博士普林斯顿,GPT-4o图像生成的共同创建者。

任泓宇(Hongyu Ren),本科北大,博士斯坦福,是o3mini、o1mini等模型的创建者和核心贡献者。

赵晟佳(Shengjia Zhao),本科清华,博士斯坦福,参与了GPT4、o1等核心项目的研发。

林吉(Ji Lin),本科清华,博士MIT,参与构建o3/o4-mini、GPT-4o、GPT-4.1、GPT-4.5、4o-imagegen和Operator推理堆栈。

有报道称,这场挖角非常凶险。OpenAI内部的Slack群里,几个核心研究员的账号突然变灰。

核心成员一夜“叛逃”,激怒了研究主管Mark Chen,他在内部备忘录里写下了一句疯传硅谷的话:“我感觉五脏六腑都在翻腾,就好像有人闯进我们家,偷走了我们的东西。”

OpenAI 招聘主管直接破防,连发多条推文,批评meta挖角方式过于激进。

创始人奥特曼在内部群里称,meta 的行为有些令人反感。据《连线》杂志,他吐槽扎克伯格说,“我已经记不清他们从这里挖了多少人来当首席科学家了。”

奥特曼还试图安抚人才,方式也非常“卑微”。他表示,meta 更看重短期薪酬,而非长期创新文化。

另外根据公开的报道,奥特曼在接受采访时刻意表现得很豁达,但他是边说“fine”边摇头,在阐述留住人才策略时,他略带磕巴地说到,“有伟大的使命和真正有才华的人”。可见内心是有焦虑感的。

在这场挖角大战中,OpenAI变得非常被动。

OpenAI并不无辜,此前,他们还是挖角的主角。余家辉在加入OpenAI之前,曾经是谷歌的重要人才,他参与了谷歌Gemini的研发工作。常慧文在加入谷歌时一直在谷歌担任研究科学家。去年12月,OpenAI直接从谷歌DeepMind挖走了3名顶级工程师,其中就包含上文提到的翟晓华。

如今,风水轮流转,OpenAI成为了被挖角对象。

挖角并不是多么致命的问题,真正问题严重的OpenAI的管理问题。

4

东方力量

Business Data Analysis

今年年初,奥特曼罕见服软。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道,OpenAI的闭源策略“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逼迫奥特曼做出这样的表态,是因为来自东方的开源模型DeepSeek。

作为开源系统的DeepSeek,彻底打破了OpenAI筑起的高墙。

DeepSeek用557.6万美元的训练成本、算力受限的英伟达H800 GPU集群,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比肩了投入数十亿美元的ChatGPT。彻底打破了大模型“越强越贵”的成本诅咒、“性能-成本-速度”的不可能三角。

短短几个周内,OpenAI不仅推出了类似的推理功能,还加快了在推理技术上的投入力度,以应对DeepSeek带来的巨大压力。

4月,奥特曼宣布将试水开源,几个月内发布“强大的带有推理能力的全新开放权重(open-weight)模型”。

这个模型原本是今年夏天最受期待的模型,然而,就在马斯克发布新模型的同一天,奥特曼推迟了开放模型的发布。此前,已经推迟了一个月,这一次是无限期推迟发布。

OpenAI迫切想证明其领先能力,但是硅谷有xAI、Google DeepMind 和 Anthropic等大厂,中国有DeepSeek、通义、豆包大模型,OpenAI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美国科技大厂的挖角大战,让OpenAI面临巨大的人员流失,而中国工程师的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让OpenAI即将面临另一个市场的巨大未知。

从DeepSeek以后,通义千问、豆包、Kimi相继推出了新版本,这对于OpenAI或许尚可应对,真正隐忧的还是人才。

能够看到,meta挖角的众多华人工程师中,很多人的本科都是在国内完成,这侧面证明,中国高等教育输送的人才含金量已经非常高。如果中国AI公司能够给出更高待遇,未来截胡OpenAI,乃至xAI、Google DeepMind和meta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在上演。

为了应对AI竞争,字节挖来了谷歌DeepMind前副总裁吴永辉。

吴永辉是Google Fellow级别的人物。在谷歌,Google Fellow是终身荣誉,只有顶尖工程师才能享有这个称号,可谓凤毛麟角。

在AI领域,吴永辉是谷歌神经机器翻译项目及Rank Brain项目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2023年谷歌大脑和DeepMind合并之后,他曾参与到谷歌大模型Gemini的研发工作,是Gemini应用总技术负责人之一。前文所述的余文辉,是吴永辉的嫡系弟子。

能够挖来这样的技术大牛,可见中国科技公司也对这场竞争充满野心。这样千金买马骨的戏码,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这种背景下,OpenAI的后劲显得不足。

#5

穷兵黩武

Business Data Analysis

7月12日,谷歌 DeepMind 宣布收购Windsurf,其员工将专注于 DeepMind 的编程智能体和工具使用方面的 Gemini 项目。这家公司原本是OpenAI的猎物。

为了赢下AI之战,美国巨头之间已经撕下来表面和谐。

OpenAI也在变得愈发激进。

为了反制,OpenAI挖角了四位技术大牛,分别是:大卫刘,曾在特斯拉担任软件工程副总裁12年;乌代鲁达拉朱,xAI及X公司前基础设施工程主管;迈克道尔顿xAI基础设施工程师;安吉拉范,meta AI的长期研究员。

实际上,为了留住人才,OpenAI已经非常疯狂。

其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去年股权激励共烧了44亿美元,比全年营收还多出19%。占营收119%的股权激励,在所有科技公司中都是闻所未闻的。谷歌上市前股权激励占营收16%,Facebook是6%。

OpenAI把挣来的钱,还贴上了一些,塞给员工,为的就是防止他们跑路。

这样客观带来的结果是,早期投资者的份额被稀释成废纸,越来越难以拿到新的融资。

这像极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烧钱”大战,只不过烧的钱落到了工程师们的口袋里。没有公司会停下来,OpenAI自然也停不下来。但面对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巨头挖角,OpenAI能给到的诚意只有股权和很虚的“企业文化”,非常被动。

这不是长久之计,但OpenAI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家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牛的AI初创公司,但这家公司正面对科技巨头们的疯狂挤压,以及中国科技公司带来不确定性,挣脱牢笼,恐怕需要再重复一次ChatGPT的奇迹时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