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了一项震撼人心的科学发现:他们成功发布了全球首份关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SPA)盆地边缘“镁环”的实物检测报告,该成果已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收录。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探索月球的起源与演变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项研究的焦点位于月球背面一个极其神秘的地带——SPA盆地边缘的“富镁辉石环”。这个环形结构仿佛一条镶嵌在巨大撞击坑周围的“矿物项链”,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目光。通过遥感技术,科学家们早已推测这一区域可能蕴藏着一种源自月球深部的特殊矿物,即“富镁、低钙的辉石”。
随着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将取自该区域附近的月壤样本带回地球,科学家们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揭开这一“矿物项链”的神秘面纱。通过对样本的细致分析,他们首次确认了这一环形结构的真实成分。这一发现就如同首次亲眼目睹了一块远古化石的精细结构,令人兴奋不已。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行星科学团队主导了这项研究。团队中的博士后曹海军作为第一作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通过对返回样品的深入分析,他们揭示出所谓的“镁环”物质实际上主要由斜长石(占比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这种矿物组合与SPA盆地早期撞击熔融岩的成分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斜长石的比例显著升高。这表明在撞击事件之后,月壳物质大量混入,并经历了复杂的“重塑”过程,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一富镁、富斜长石的特殊环形地质单元。
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直接证据,展示了月球深部物质如何在巨大撞击的作用下“翻腾而上”,并重新混合、冷却定型。科研团队还构建了一个“五阶段月球土壤演化模型”,从岩浆喷发、远距离撞击引发的物质混合,到后期的反复破碎、空间风化与胶结,完整描绘了这批月壤从“岩石”转变为“土壤”的演化历程,揭示了月球表层的复杂变化路径。
这份“月背检测报告”不仅标志着首次对SPA镁环矿物组成的实物研究成果问世,更是人类首次以实物样品为基础,对月球卫星数据进行验证的尝试。这一发现为我们构建更精确的月球地质模型、研究月球深部结构、评估未来可采资源以及为深空探测选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曹海军表示:“这次任务就像是在月球最古老的岩层中找到了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让我们距离完整的月球演化图景又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文章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
2025-07-151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