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就爆炸,怎么回事?

资讯 » 科技探索 2025-07-15

2022年3月,美国一家电视频道在佛罗里达附近海域拍摄纪录片时,意外发现了一块长达6米的飞机残骸。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块残骸上附着着航天飞机特有的隔热瓷砖,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到了同年11月1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出面确认,这块残骸竟然正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一部分!

提起这架航天飞机,它的故事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是一段极为沉痛且不愿回忆的历史。普遍认知中,美国的科技水平极为先进,尤其是航天技术更是世界领先。毕竟早在1969年,美国宇航员就成功登上月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辉煌篇章。那句“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名言,更是被广泛引用,甚至幽默地出现在各种公共厕所的小便器旁边。

尽管美国的航天技术声名显赫,但事实是,美国如今要将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仍然必须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每送一名宇航员,需支付俄罗斯高达6500万美元的费用。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迅速进步,中国的神舟飞船已具备了载人往返太空的能力。如此局面,或许让人理解了为何美国愿意与俄罗斯共同运营国际空间站。

2011年起,美国正式宣布停止使用航天飞机,随后所有美国宇航员前往太空都需依赖俄罗斯。然而,即便如此,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矛盾不断。正因如此,俄罗斯国家航天局局长鲍里索夫曾公开宣布,俄罗斯计划在2024年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失去俄罗斯的支持,美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那么,美国为何停止使用航天飞机?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灾难。1986年1月28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搭载7名宇航员的“挑战者号”准备发射。由于此次任务中包含一名平民宇航员,引来了大量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发射时,航天飞机尾部喷出猛烈火焰和滚滚白烟,随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现场观众为其欢呼喝彩。

然而,谁也没料到,仅仅升空73秒后,挑战者号突然在高空爆炸解体。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瞬间化为绚丽烟花,所有目击者无不震惊哑口。爆炸发生后,地面控制中心立即尝试与机上的7名宇航员联系,但始终未能得到回应。随后,控制室大屏幕显示机员舱以超过3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从16600米高空坠入大海。这场事故如果只是损失设备尚可承受,但7名宇航员的生死成为全美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调查结果显示,爆炸发生时,强大的冲击波让机舱内4名宇航员瞬间失去意识,其余3人启动了应急供氧装置,试图自救。但机员舱以极高速度坠海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最终还是夺走了他们的生命。这场悲剧成为美国航天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事故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美国宇航局的严重疏忽。发射过程中,尾部突然喷出异常黑烟,而这本不该发生。但当时无人及时发现异常。黑烟的根源是航天飞机上一个不起眼但关键的橡胶密封圈——O型环损坏,导致高压火箭推进器泄漏出高温气体,最终引发灾难。这个易损的橡胶零件原本需要严格检测,然而美国宇航局的检查工作明显不到位。

其次,低温天气成为了另一大致命因素。挑战者号的发射时间多次推迟,最终定在1月28日,原因是此前气候寒冷,不适宜发射。尽管如此,发射当天的温度依然过低。美国宇航局为了展示实力,迎合舆论压力,坚持发射,并邀请了没有太多飞行经验的平民宇航员参与,这不仅是一次科技展示,也带有政治意味。发射前夜,技术人员曾向上级提醒温度过低可能使橡胶部件失去弹性,风险极大,但最终并未被采纳,导致灾难发生。

自“挑战者号”事故后,美国航天局似乎陷入困境,接下来的数十年里,其航天飞机发射屡屡遇险。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时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新一代登月火箭发射前48小时内,发射台甚至被雷击三次。接二连三的事故最终让美国不得不暂停航天飞机项目。

如今,美国航天局在载人月球和火星任务上越来越依赖外包,自己动手的次数显著减少,更多依靠其他国家或私营企业完成,尽管成本不断攀升,但安全和效率显然成为首要考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