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一夜成“斌神”,谁会因L90彻夜难眠?

资讯 » 智能车 2025-07-15

7月10日,预热近半年的乐道L90终于揭开最后的面纱。

在蔚来的“福地”合肥,李斌站在发布会舞台上,用足足180分钟、近百页PPT,讲透一款起售价19.39万元(BaaS方案)的纯电大三排SUV。他讲空间、讲补能、讲智能化,语气平和却节奏紧凑,像是一堂为中国家庭用户量身定制的“能源认知课”。

当最后一页PPT翻过,整车购买27.99万元的价格让社交媒体迅速炸锅。“斌神”这个称号,被一波接一波地刷上热搜,不管是力挺蔚来的老用户,还是仍心存疑虑的吃瓜群众,都在评论区感慨一句:“蔚来这次真的拼了。”

L90爆了吗?从目前声量来看,爆了。尽管蔚来没有公布订单数据,但从当前舆论的热度来看,L90无疑是蔚来近年来少有的“全网起哄式”产品。而翻看L90的另外一面,它和以往的爆款又不一样:它不是靠配置堆砌吸引眼球,也不是靠情绪叙事打动人心,而是精准击中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市场逻辑漏洞——为什么家庭大三排SUV几乎全是插混、增程在唱戏,而纯电始终上不去牌桌?

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产品力”,而在“认知力”。

对家庭用户来说,阻碍他们选择纯电的,从来不是屏幕不够大、马达不够快,而是那些最务实、最本能的疑虑:假期出远门怎么办?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怎么办?三排SUV本来就耗电多,谁来保证不掉链子?

这类焦虑,理想、问界、腾势们没有解决,而是用增程/插混技术绕过去。

L90,是第一个选择正面回应这些焦虑的纯电选手。

所以在“斌神”的背后,是一场关于“纯电是否值得信任”的终极辩论。它不是通过教育用户“学会接受”来突破,而是蔚来用十年补能体系建设,直接替用户解决了“出行靠运气”的老问题。

蔚来很清楚的认识到,如果补能焦虑不破,纯电三排无从谈爆款。

所以就在L90预售前一天,蔚来完成了全国第1000座高速换电站布局,宣告“9纵11横16大城市群”的换电高速网络成型,全面打通长途补能闭环。发布会现场,完成千站首换的第一辆车,正是L90。

从这一刻起,才轮得到产品力登场。

问题来了:斌神归位之后,谁会因L90彻夜难眠?如果蔚来真的做成了这台让家庭用户敢开去远方的纯电大车,整个插混阵营,还能靠什么继续维持自己的安全感?

插混/增程的天花板,是纯电时代的地板

过去几年,大三排6座/7座SUV销量表现最好的几款新能源车型,无一例外都是插混或增程车型。原因很简单:用户要大空间,又怕纯电“不靠谱”,于是选择了“油电皆可”的折中方案。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妥协型”市场。

选择大三排SUV的家庭用户要什么?要空间、要稳定、要随时可用的出行能力。他们的决策,往往围绕“全家出行”“节假日自驾”“长途返乡”等高频、复杂、非日常的使用场景。

说白了,对这类用户而言,唯一的核心诉求是:别掉链子。

想象一下,一家人难得出门旅行,却被拦在服务区,等你排队充电半小时。这不仅考验续航能力,更是对家庭和谐的极限挑战。孩子哭、大人烦,气氛一下就变了味。

正因如此,在过去几年,纯电车型很难让这类用户安心。尤其在“三排满员+空调全开+重载出行”的真实工况下,“续航打折”、“补能缓慢”、“充电排队”都成了放大焦虑的导火索。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转向插混与增程,寻找一个“心理上更稳”的方案。

这种选择,不是用户不懂电动车,而是他们从未在现实中被保障过。插混/增程成为主流,并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信任的真空下,一种无奈的妥协。

而L90真正要破的,不是某个产品参数的短板,而是这个“纯电不稳”的集体认知。

这是L90面临的挑战,也是它的最大机会。

如何破解?蔚来给出的答案是:以中国最强补能体系,建立真正的纯电信心。

就在L90预售前一天,蔚来宣布全国第1000座高速公路换电站上线,正式完成“9纵11横16大城市群”主干网络的铺设,覆盖全国550个城市。这背后是一整套系统能力:支撑85kWh电池包的600+km CLTC续航,配合每座2分24秒的极速换电,构成了目前中国唯一能与加油站效率正面对抗的纯电补能方案。

发布会上,李斌还特别提到:在甘肃茫崖市附近,蔚来把原本2根的充电桩扩建到8根,光电缆就拉了60公里。这是“用力”的基础建设,也是L90敢于进入三排纯电市场的底气。

在换电体系面前,油箱也开始显得不耐烦。

所以,我们正在看到几个趋势交汇:

·插混大三排开始陷入“既不纯电、也不燃油”的结构尴尬:能跑远,却不够省;能充电,却不够快;

·国家政策从“补桩”转向“提速”:城市快充密度、高速补能效率成为核心指标;

·用户认知也在迁移:从“我能不能补电”,变成“哪种方式对我最方便”——在这个过程中,换电正在从“新奇”变成“保险”。

产品的诚意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需要看到背后的市场机会点。

L90不仅靠一个产品爆点破圈,而是以产品与基础设施的联动,彻底弥补了用户的顾虑防线。

当这些痛点被正面破解,用户自然不再需要妥协。插混/增程所构筑的护城河,也就开始出现了缺口。

L90不是补位,而是逼位

在昨天的发布会现场,李斌几乎“解锁”了L90的每一个空间细节:一会儿像变魔术一样从车里不断掏出各式行李箱,一会儿又变身奶爸,从前备箱利落地抽出婴儿车。台下观众的惊讶和哄笑声此起彼伏,这一刻的L90,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参数大车”,而是一个实打实“装得下生活细节”的场景工具。

换句话来说,用户看到的不是李斌拿出行李箱,而是家用车从“怎么放得下”变成了“怎么这么能装”。

而这一切的演示背后,乐道无非想高速大家一个关键词——空间魔法。

L90不是简单“比谁更大”,而是在同样体量下,创造出更多“有用”的空间,这才是它最具杀伤力的技术突破点。包括240L的前备箱在内,它让“储物”不再是三排SUV的妥协项,而变成了优先解题的起点。

如果说L60是乐道的“练兵之作”,L90显然就是蔚来的一记重拳。它不是补位,更不是试水,而是直插主流市场的“逼位”者。它的登场,让那些靠插混/增程坐稳中高端三排市场的老玩家们,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安全边际到底还剩几成。

看参数,L90在空间上直指高阶市场:

·5145mm的车长、3110mm轴距,已经逼近理想L9、问界M9等传统“50万级旗舰”的车身尺度;

·三排有效空间做到了1062mm、1076mm和962mm,腿部留白达92mm,在满载状态下依然不压迫;

·前排像L60,后排像影院,中排有零重力座椅、小桌板、独立空调、吸顶屏,三排还有电动调节角度、杯架和充电口,真正做到“座座是主位”;

·更不用说,240L的前备舱,完全改变了储物逻辑:两个登机箱+一个儿童箱轻松收入舱内,让后备箱终于不再承担全家行李的唯一希望。

这种空间表现,并不是简单地“把车做大”,而是整车工程逻辑的革新成果。用李斌的话来讲,空间不是堆出来的,是一毫米一毫米省出来的。

L90能在不增加车长的前提下腾出这么多“有效空间”,背后是一整套体系优化带来的结果:前驱电机采用高功率碳化硅电驱+低位紧凑化布局,空调模块偏置设计释放90L空间,自研的49合1热管理模块又省出50L……每一个结构上的微创新,叠加出的不是某个零件的尺寸优势,而是整个空间哲学的重构。

这才是真正的“大空间”,是通过技术“省”出来的空间,而不是通过“堆”出来的车长。你会发现,这种空间并不臃肿,而是高效;并不“看起来大”,而是“用起来全”。L90的6人10箱,从来不是宣传术语,而是结构工程打穿体验的结果。

当腾势N9三排空间被诟病临时凑合,问界M7第三排一度成社交热梗……在这些产品还在‘加配置’解决问题时,L90用的是“重新分配空间结构”的方式,绕过了路径依赖。

不过真正让友商坐立不安的,不只是空间对家庭用户的吸引,还有定价。

BaaS方案下19.39万元的起售价,直接拉平了紧凑型插混SUV的价格带。这意味着,一台轴距3.1米、三排真能坐人、四驱零百4.7秒、补能随叫随换的中大型SUV,在心理上已经脱离“高端玄学”的范畴,进入到了“实用比价”的竞争区间。

这是逼位,而不是补位。

对标一下市面上几款插混三排SUV,理想L8、腾势N9、问界M9……它们的溢价逻辑是什么?无非就是:“我有空间,我有舒适,我有智能电混技术。”但L90正在用更极致的电动化集成,把这些“卖点”变成纯电的“底线配置”。

这就意味着——插混要防的,不再是“被替代”,而是“被迫降价”。技术壁垒还在,但定价话语权在丢失。

当一个消费者真正敢买纯电大车、并确信不会掉链子时,他为什么还要花更多的钱买一个妥协过的中间态?尤其当纯电已经不再是“实验品”,而变成一整套配套完备的体系方案时,插混的“中间态安全感”,就显得既贵、又多余。

这才是L90最大的“杀伤力”:它不是比谁做得更像旗舰,而是通过底层能力压缩了“旗舰”的定义边界。

L90的空间,不是做大一辆车,而是做小了一套冗余。

现在的问题不是L90是不是爆款,而是——那些还在靠“空间+增程/插混”维持产品结构和溢价体系的品牌,是不是该开始重新建构“中大型”的价值基准了?

这不是爆款,这是蔚来定生死的排头兵

文章写到这,该上价值了。

在活动开始前,蔚来、乐道的公关同事一直说,L90是我们的关键产品,恳请大家多提意见。无论从前期的预热,还是昨晚的技术产品全盘托出,L90背后是蔚来“动了真格”的集团资源调动,有着战略级意志注入。

先看节奏。

从4月上海车展的首次亮相到7月10日的预售发布,L90用了整整3个月完成了“预热—铺量—出击”的三级火力准备。它不是那种“突击式”上市的试水车,而是有节奏、有内容、有部署的战略级产品。静态体验、核心媒体试驾、区域预展一个不落;540台展车提前部署至400家门店、覆盖141座城市,确保用户第一时间“看得到、坐得进、摸得着”;舆论铺排上更是火力全开——从官号自播到媒体深评,从汽车论坛到抖音视频,甚至连竞品车型的评论区里都能看到“这还不如L90”的弹幕。

这不是一般车型的传播轨迹,这是一次集团层面的资源会战。它所承载的,是一场赌上品牌未来的结构性战役。

为什么赌这么大?因为L90不仅是一台新车,它是一整个“盈利时代”能不能打开的第一块砖。

L90是一份蔚来交出的KPI答卷。

蔚来曾明确提出:2024年第四季度必须实现单季度盈利。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蔚来需要同时在两条战线上打赢硬仗:

第一战,是降本增效。

从去年底开始,蔚来就在进行一场全面的“成本重构”——人力优化、平台集约、渠道合并,全都围绕“效率最大化”展开。乐道品牌的建立,本质上就是蔚来自我“复用”的试验场:用主品牌成熟的平台技术,用既有供应链和渠道能力,打造一款中端价格带的产品,摊薄成本、提升规模效益。

第二战,是销量爆发。

根据李斌在年初制定的目标,蔚来三品牌在第四季度要实现月销5万辆,而其中乐道品牌要扛起至少一半的销量压力。回看当前产品线,L60虽已起量,但不足以爆量;萤火虫虽新,但主要定位小型车、节奏仍慢。真正被全体系寄予厚望的,是唯一一款产品力与利润模型都能双支撑的中大型产品——L90。

这就是L90的定位:销量杠杆、利润支点、品牌承压阀。

L90的出现,不只是一次产品突围,更是一场用户心智的深度重塑。

它不是靠叠配置赢来掌声,而是用十年补能体系构建起的底气,以结构级优化带来的大空间作为突破口,再通过一整套家庭出行场景的还原,把原本属于插混/增程的“信任红利”拿回到蔚来手中。

说到底,它真正击穿的不是哪款竞品,而是用户那种对“纯电长途”始终不敢松手的心理防线。

它让很多消费者看到,原来纯电大三排不必是未来的实验品,也可以是今天的首选项。

2025下半年,随着补能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插混与纯电大三排的关键分水岭即将到来。L90的出现,很有可能会把市场的“平衡点”提前。

当然,L90也让乐道完成了对自我品牌定位的关键“校准”。

它不再是“蔚来的平替”,也不是“低配版NIO”,而是一个正面回应中国家庭主流需求的独立价值载体,回到了曾经一开始的品牌定位之上。

不是所有人都关心旗舰科技,但所有家庭都在寻找“稳、省、好用、无焦虑”的长期选项。L90正是站在这一问题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感到还不错的答卷。

而那些还在用“纯电不适合家庭”“大三排只能插混”这种老旧逻辑支撑产品策略的品牌们,或许真的该在L90之后需要重新思考:

当消费者开始相信纯电可以无妥协,那你手里还剩下什么筹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