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被“神化”,小米能走多远?
最近小米汽车又刷了一波存在感——YU7首小时锁单量突破28.9万台,直接预定2025年上半年“现象级爆款”席位。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已趋白热化的当下,小米SU7的交付表现堪称“现象级速度”:上市仅15个月,累计交付量已突破30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雷军在社交平台发文致谢:“感谢所有车主朋友们的信任,我们将持续努力,用十倍投入认真造车。”
30万辆车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有多惊人?蔚来2024年全年汽车交付量才22辆,换句话说,小米SU7仅用一年时间,就达到了蔚来10年累积的销量高度。这种跨越式增长,让小米汽车在红海市场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汽车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小米的生态版图也在持续扩张:手机业务稳居国内前三,智能音箱市场与小度、天猫精灵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前不久更发布自研芯片“玄戒O1”和“玄戒T1”,补上了造芯领域的最后一块拼图。
而站在舞台中央的雷军,正被网友捧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神”。公众场合永远是“谦谦君子”模样——演讲时90度鞠躬、为车主亲自开车门,亲民形象圈粉无数。
截至2025年7月,其抖音账号粉丝量已突破4500万。网友总结他的“完美人设”:不装不端不爹味,不狂不躁不油腻,会写代码懂营销,1米81的身高保持得当,既像言情小说里的“行走肖奈”,又是双商在线的霸道总裁原型。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买账——比如猫王音响创始人曾德钧。
曾德钧何许人也?
公开资料显示,他是中国音响圈的老炮儿,是国内第一台Hi-Fi胆机设计者,他创立的猫王音响凭借复古实木风格圈粉科技发烧友,年销售额一度逼近5亿元。
2025年,这位年近70岁的创业者将品牌升级为“猫王妙播”,推出一系列接入火山、DeepSeek等前沿AI系统的智能音响,延续着“活到老折腾到老”的创业热情。
曾德钧与雷军的恩怨,要追溯到10多年前。
根据曾的自述,2013年,曾德钧带着一个“智能音箱”项目,受顺为资本(雷军的投资机构)邀请,前往北京洽谈合作。然而,雷军在听完项目介绍后,仅仅撂下一句“智能音箱有什么用?不要浪费时间”,便直接离场,连基本的礼貌回应都没有。
这段经历成为曾德钧心中难以释怀的结。今年6月,猫王音响创始人曾德钧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公开批评小米CEO雷军“网上形象高大上,私下表现拙劣”,甚至表示自己家里从未买过小米产品。
这番言论瞬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迅速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曾德钧,认为他“敢说真话”。他们觉得“终于有人敢揭穿资本大佬的真面目”,还有人指责雷军“店大欺客”“资本傲”。
另一派则质疑曾德钧“蹭热度”“碰瓷营销”。他们认为,曾德钧翻出十年前的旧事,可能是为了给自身品牌炒作;也有人觉得他是因为项目被拒而心生怨恨,故意恶意抹黑。
毕竟,在商业合作中“看走眼”是常有的事,雷军作为投资人,一年要看很多项目,他当年的拒绝,可能更多是基于商业逻辑的考量,至于现场的言辞,目前我们还没有资料能查证到底是如何交流的,目前也没有人公开出来证实现场到底是如何说的,应该也没人愿意再去翻十多年前的记忆了,或者已经忘记了。
事件发酵后,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晒出2013年顺为资本会议记录反击,称当时讨论项目为“多房间Wi-Fi系统”而非智能音箱,并强调“始终尊重创业者”。
面对舆论压力,曾德钧随后发布澄清视频,表示对雷军没有个人意见,呼吁媒体别断章取义,但有意思的是,该视频很快被删除。
最终他以软化姿态收场:自称69岁不该挑战“市场大鳄”,决定回归产品研发,同时暗指遭遇水军攻击和生活困扰,质疑“资本一手遮天会破坏商业环境”。
当然,曾德钧并非首个公开与雷军“交锋”的业界人物,余承东与雷军的恩怨同样跨越了十年周期,且更为人津津乐道。
时间回溯至2015年,华为凭借Mate系列站稳高端市场之际,余承东曾在微博隐晦讽刺小米为“屌丝品牌”(虽迅速删除),此举引发雷军在发布会上打出“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标语反击。
2018年小米MIX3发布会,雷军直接喊出“干翻华为”的口号,将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到了2023年,双方甚至对簿公堂,华为向小米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这场商业纷争正式升级至法律层面。
如今,小米下场造车,SU7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双方战场从手机领域转移到了汽车领域。
在深圳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直言:“某公司有强大流量能力,只做一款车就卖爆了,虽然它的产品可能不那么好……按华为的质量标准,有些车厂的车一台都不能发货。”
几小时后,雷军迅速展开反击。他在微博晒出小米SU7五月交付2.8万台的喜报,并配文:“刚学会这么一句莫言名言: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不过,这条微博随后悄然被删除。
小米高管团队也纷纷随声附和。卢伟冰抢先回应称:“诋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向对方靠拢的行为。”同时,他还着重指出,小米是凭借着极为强大的产品能力,秉持着投入十倍精力去打造一辆优质汽车的那份决心,才赢得了市场。
随后,小米汽车的副总裁李肖爽也表示:“诋毁这种行为,本身就像是一种独特的信仰。”
除了余承东,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也曾卷入与小米的口水战。
就在上个月,黄照昆在微博转发小米YU7订单数据时,称“3分钟大定20万台意味着用户要等一年以上,这种营销策略易引发非理性情绪”,甚至直言“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品牌粉丝”。
言论迅速引发网友和大V围攻,指责黄照昆“不尊重消费者”“贬低竞品”。鉴于小米已公布YU7产能规划,黄照昆的质疑更显牵强。当日下午,黄照昆删除微博并道歉,称“言论失当,未恪守职业严谨性”。
从手机到汽车,从余承东到黄照昆,雷军的对手在变,但市场竞争的本质未变——口水战背后,是企业对行业话语权的激烈争夺。
小米SU7单月交付2.8万台的成绩,对于一个汽车行业的“新玩家”而言堪称惊艳。相比之下,鸿蒙智行旗下问界、智界、享界等多个品牌2024年总销量为44.5万辆,平均到单个品牌并不突出。
而东风日产近年来面临销量下滑、工厂关闭、利润转亏的困境,小米的高速发展,无疑触动了传统车企最敏感的神经。
2025年初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感慨道:“雷军那天发布汽车所获得的关注度,是我们平常车企的40倍。40倍的概念就是我要讲40次,才能达到那个声量和关注度,所以我们必须转型。”
朱华荣
这场由华为与雷军开启的“流量革命”,正在重塑汽车行业的生存法则。
传统汽车营销依赖线下展会、试驾活动、传统媒体投放及经销商网络,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这些手段传播效率低、互动成本高、难以获得用户认同。而雷军凭借个人IP打造的新范式,让小米在节省巨额广告费的同时实现内容裂变式传播。
就连周鸿祎也评价道:“小米靠雷军的个人IP,在互联网短视频的营销宣传上,应该说省了10亿元的广告费,甚至我都估低了。”
作为全网粉丝超4500万的“劳模创作者”,雷军同时运营抖音、微博、视频号等五大平台,其个人影响力直接转化为品牌势能,为小米带来认知度和销量的同步提升。
更关键的是,小米构建了“主账号+高管矩阵+粉丝UGC”的三位一体传播机制:卢伟冰、王腾、许斐等高管通过个人账号IP,从不同维度补全品牌人格,形成立体化传播网络。这种模式让传统车企望尘莫及。
增长黑盒Growthbox的调研报告揭示了这种模式的实效性。2024年5月对50位小米SU7车主和100位准车主的调研显示,下单理由前三位是性价比、品牌信誉和创始人魅力,97%的受访者认为雷军对小米有积极影响。
Weber Shandwick《品牌与威望》报告则从数据层面揭示规律:66%的消费者会因CEO威望影响对公司及产品的看法,49%的公司威望取决于CEO形象,市场价值最高60%取决于公司威望。
尽管众多企业家效仿雷军打造个人IP,但成效显著者寥寥。余承东借助央视级资源做访谈首月涨粉200万,却因风格偏硬、缺乏互动导致后期增长趋缓;李书福连线俞敏洪探访吉利卫星工厂,回顾企业发展历程,但内容更新缺乏持续性;魏建军时隔13年发微博却基本不互动,被讽“空壳IP”。
再问一个更深的问题,企业家做IP就一定好吗?也是未必的。
马云曾警示:“人可以把你神化,但你千万不能把自己神化。”在当下语境中,被神化的企业家更需主动拒绝这种标签。当IP影响力远超产品力时,容易出现“头重脚轻”的失衡——顺风局时流量为产品加持,逆风局时却可能成为口碑崩塌的杠杆。
雷军7月初的直播便暴露了这种风险。他在提及竞争品牌时表示“急着用车可以看看新能源国产车,Model Y也不错”,引发部分车主和意向用户强烈不满。
而且,直播全程回避锁单交付延期、定金退订机制等核心问题,仅以数据陈述、产品介绍和段子调节气氛,被弹幕指责“避实就虚”,甚至评价“像在讲段子而不是解决问题”。次日开盘,小米港股股价迅速下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市值蒸发近400亿港元——这印证了流量反噬的潜在危险。
再回到曾德钧,十二年前那场会面,商业判断的差异本属常态,但曾德钧“就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的感受,源于双方对沟通的期待和理解有着巨大的差异。希望这件事情也就从此过去,大家各自安好,做好自己的产品即可,时间会说明一切。
总之,当消费者期待“更多选择、更好体验”时,企业要做的不仅是制造“网红CEO”,更是回归“做好产品、兑现承诺”的商业本质。
毕竟,流量可以点燃话题,但产品才能点燃市场。任何营销奇迹的终点,永远是用户手中的产品体验。
参考资料:
1、《雷军直播刺痛全网,小米一夜暴跌400亿!》电商天下
2、《雷军彻底翻盘》电商之家
3、《雷军,是时候主动走下神坛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文章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
2025-07-03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