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慧荣科技周宗廉:慧荣科技如何领跑企业级存储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16

在2025全球闪存峰会的主论坛现场,当慧荣科技企业级储存事业部产品行销应用部资深协理周宗廉说出“次世代存储的答案,藏在MonTitan™平台的每一个引擎里”时,台下的掌声里与行业人士的共鸣——在AI大模型掀起数据洪流的当下,存储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容器”,而是决定AI训练效率、多租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基建。



这场以“存力觉醒 AI未来”为主题的峰会,让慧荣科技的技术布局成为焦点:从突破14GB/s读写速度的SM8366主控,到覆盖芯片、固件、硬件设计的MonTitan™平台,这家深耕存储控制器20余年的企业,正在用架构创新重新定义企业级存储的技术边界。

MonTitan™平台:不止于芯片,而是存储生态的“操作系统”

“MonTitan™不是一颗芯片,而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周宗廉在群访中反复强调这一核心定位。在闪存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单一芯片的性能参数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级客户的复杂需求——云服务商需要在同一存储设备上为不同付费等级的用户分配精准的性能配额;AI训练集群既要应对TB级检查点文件的顺序写入,又要保证模型读取的低延迟;模组厂商则希望降低开发门槛,快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

MonTitan™平台将“硬件引擎解耦+固件智能调度”作为底层逻辑。就像一个精密的厨房:洗碗、烘干、冷藏等工序被拆分为独立模块,由“固件主厨”根据订单动态调配。这种架构下,SM8366主控芯片内部集成的多个专用引擎(如命令队列处理、NAND并行控制、数据加密等)彼此独立,仅通过固件层协调工作。周宗廉举例:“当处理RocksDB数据库的分层存储时,对延迟敏感的L0层数据可以调用高性能引擎,而大容量的L6层数据则由效率优先的引擎负责,两者互不干扰。”



这种设计带来的直接价值是“极致弹性”。对于模组厂客户,慧荣提供封装好的硬件抽象层接口——原本需要操作数十个底层寄存器的“读取数据”动作,被简化为一个“ReadData()”函数调用,这意味着客户可以将积累的固件IP直接移植到平台上,开发周期缩短近40%。

而对于云服务商等终端用户,“Performance Shaping”技术成为关键:通过硬件级别的性能隔离,确保在多租户场景下,高优先级用户的IO请求不会被低优先级任务阻塞,服务质量(QoS)的稳定性提升至95%以上。

SM8366:PCIe 5.0时代的性能标杆与技术底气

作为MonTitan™平台的首款量产产品,SM8366的14GB/s读写速度并非简单的参数堆砌,而是架构设计与工程优化的必然结果。“PCIe 5.0就像一条拓宽的高速公路,若收费站(内部处理引擎)效率不足,再宽的路也会堵车。”周宗廉用这个比喻解释设计逻辑。

为了匹配PCIe 5.0的高带宽,SM8366的内部架构做了三重突破:其一,前端命令队列采用分布式处理机制,可同时响应数万条IO请求,避免传统集中式队列的瓶颈;其二,针对NAND闪存的Plane数量(类似硬盘的磁头)设计并行处理通道,确保后端存储介质的带宽被充分利用;其三,通过专用加速引擎(如数据压缩、加密)卸载CPU负载,让主处理器专注于核心调度。



这些优化在实际场景中转化为显著优势。在AI训练场景中,SM8366支持的128TB QLC SSD可轻松存储数十TB的模型文件,而FDP(Flexible Data Placement)技术通过优化数据在NAND上的分布,减少不必要的块擦写,使QLC闪存的寿命提升30%以上——要知道,QLC因每单元存储4比特数据,原本比TLC更易磨损,却因成本优势成为大容量存储的首选,FDP技术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SM8366对“性能与安全”的平衡。企业级存储中,AES-256加密往往会导致10%-15%的性能损耗,但SM8366通过架构级优化,将加密引擎与数据通路并行设计,实现“14GB/s全速加密”。周宗廉透露:“从总线带宽到缓存大小,所有部件都以‘加密不减速’为前提设计,这相当于在高速公路上并行修建了一条安检通道,不占用主路资源。”

产品开发的平衡术:在性能、成本与功耗间走钢丝

“先进制程不是万能药,但不用先进制程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道出了存储芯片开发的核心困境。SM8366采用12nm制程,下一代产品计划跃迁至4nm,这种跨度背后是对“能效比”的极致追求——先进制程可降低晶体管漏电率,使静态功耗减少50%以上,但光罩成本也随之飙升,一次流片失败可能吞噬数千万美元投入。

慧荣的应对策略是“把问题解决在流片前”。周宗廉介绍,在芯片设计阶段,团队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仿真验证:通过仿真平台模拟各种极端工况(如突发断电、NAND坏块激增),用加速验证工具缩短测试周期,确保流片成功率。“我们的目标是‘一次成功,最多一次改版’,这比单纯追求先进制程更重要。”

功耗控制则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智慧。SM8366采用动态电源门控技术,就像智能建筑的灯光系统:当某个引擎闲置时,自动切断供电。例如,执行读取操作时,写入相关的电路会被关闭;而处理小文件IO时,大容量缓存的部分区块会进入休眠。这种设计使芯片在低负载时的功耗降低至峰值的30%。



成本控制的另一重逻辑是“通用性适配”。不同于为特定客户定制芯片,慧荣选择在通用架构上预留扩展空间。比如SM8366既支持TLC也兼容QLC NAND,通过固件升级即可适配新的闪存接口。“一颗芯片覆盖多场景,摊薄研发成本,这是我们能在提供高性能的同时控制价格的关键。”周宗廉补充道。

AI时代的存储思考:从“被动承载”到“主动赋能”

当被问及AI大模型对存储的冲击时,周宗廉的回答直指核心:“训练时的检查点写入、推理时的模型读取,本质上是对‘大容量+高性能’的极致考验,但附加题是多租户公平性与低功耗。”



MonTitan™平台的设计已提前布局这些需求。针对AI训练的“双峰负载”(大量顺序读+突发顺序写),SM8366的缓存管理算法会动态调整读写优先级:检查点写入时,临时提升写入引擎的资源配额,避免因存储延迟导致GPU闲置;而模型读取阶段,又会将带宽优先分配给读操作。对于推理场景,平台支持的ZNS(分区命名空间)技术可将模型文件固定在NAND的特定区域,减少寻址时间,延迟降低至微秒级。

更长远来看,慧荣对存储的定位正在从“被动承载”转向“主动赋能”。周宗廉透露,团队正在开发基于MonTitan™平台的“智能数据放置”算法,通过分析AI任务的负载特征(如IO大小、访问频率),自动将数据分配到最优的NAND区块。“未来的SSD不仅要存数据,还要懂数据——知道什么数据该快取,什么数据该压缩,这才是次世代存储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技术敬畏与市场敏锐的双重修炼

在闪存峰会的颁奖环节,慧荣科技斩获“2025年度闪存控制器企业金奖”,这一荣誉背后,是其对“技术敬畏”与“市场敏锐”的平衡之道。



正如周宗廉在演讲结尾所言:“次世代存储的竞争,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对行业需求的深度理解与快速响应。”

当AI浪潮持续席卷各行各业,存储技术的创新者们,正在用芯片上的每一个引擎、固件里的每一行代码,为数字世界的“存力觉醒”写下新的注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