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课堂的精准赋能到创客工坊的创意迸发,AI 不再仅是教学工具,更成为激活科技教育内核的“变革引擎”。这期走进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解码 AI 如何为教育生态注入创新动能。
通用设计:从「灵感难产」到「方案涌泉」
马苑苑老师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通用技术课堂探索 ——《AI 驱动校园文创新尝试》。这堂课以 “需求倒推” 为核心逻辑,从剖析成功文创产品的设计密码切入,巧妙拆解人机交互关系,让学生直观领悟 “用户需求 - 技术实现 - 设计美学” 三位一体的创作内核。恰逢学校新校园即将启用,校园文创体系尚待完善的契机,马老师将文创设计选定为实践主题,成功搭建起知识与现实需求的桥梁。
课堂上,学生化身 “AI 协作设计师”,通过自然语言与智能工具深度对话,将天马行空的创意转化为可视化设计方案。这种“构思输入 - 智能生成 - 优化迭代”的创作模式,完整覆盖产品设计全流程,实现了前期知识的系统整合与灵活运用。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现场还上演了 “科技与匠心” 的碰撞:精选的优秀初稿经激光雕刻机实时加工,在 15 分钟内便从数字图纸变为立体实物,让设计成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落地。
面对 AI 工具可能带来的 “思维惰性” 挑战,马老师精准锚定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辩证使用生成式 AI,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独立思考。这场课堂革新重塑了传统教学角色:教师转型为 “智能教学架构师”,负责设计人机协作学习脚本、把控技术应用边界;学生则升级为 “创作项目主理人”,在 AI 辅助下主导设计流程、管理创作进度。
编程教学:AI 导师打造“错误免疫”学习闭环
当 Python 代码遇上 AI 智慧,编程课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信息科组王彬老师的 “AI 赋能 Python 基础” 公开课给出了惊艳答案。这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实践,以 “代码逻辑 + AI 安全” 为双主线,将晦涩的编程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思维盛宴。
课程以 Python 基础为核心,构建了 “理论解构 + AI 赋能” 的创新教学模式。王老师通过生动实例,将整数、字符串、列表、字典等数据类型,以及运算符逻辑具象化,并结合顺序结构程序设计,让学生掌握从变量定义到表达式计算的基础能力。
实践环节堪称课程的 “高光时刻”。学生化身 “AI编程工程师”,在 “整数计算器”“全功能计算器” 等实战任务中,熟练运用 input () 输入、print () 输出及 eval () 函数实现计算功能,并掌握 round () 保留小数等实用技巧。课程特别设置 “AI 安全攻防” 环节,通过对比 eval () 与 ast.literal_eval () 在数据解析中的风险差异,模拟恶意代码注入场景,让学生在实操中筑牢安全编程意识。
从趣味植树图案打印到计算器开发,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编程逻辑,感受 AI 赋能下的代码简洁之美,为后续进阶学习筑牢基础。
智启文明:AI 架起古今历史对话之桥
当策展遇上AI,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信息科组彭燕老师开展的《当博物馆遇上 AI》打破了学科壁垒,构建起科技与人文深度交融的创新课堂。
课堂设计了极具挑战性的三阶任务链。第一个 “概念解码” 环节,彭老师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资源,帮助学生明晰人工智能( AI) 与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概念;在 “应用勘探” 阶段,学生通过与 GAI 智能对话,快速梳理出AI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类别,较传统文献检索,效率显著提升。最令人瞩目的 “创意策展” 环节,学生化身 “数字策展人”,在 GAI 辅助下完成从主题构思到技术方案的全流程设计,AI 工具不仅能提供 3D 建模、AR 交互等技术框架,还能基于历史数据库推荐策展方案,激发创意灵感。
课堂的深度还在于引导学生对于“AI创造性与历史真实性”的平衡把控。面对学生直接用 AI 生成历史展品的创作惯性,教师团队引入“虚实验证法”:以文献考据筑牢历史根基,用 AI 技术雕琢创意呈现。
AI有所能,有所不能。这场教学探索表明:AI 是创意的催化剂,而非文化的替代品。当技术的理性与人文的温度在课堂相遇,唯有坚守人文本真,方能让 AI 赋能真正成为文明传承的 “数字翅膀”。
思维共振 :AI 成为「创意共生体」
在创意构思阶段,罗外 AI 科创社的同学们与 AI 持续上演思维共振 ——AI 化身 “灵感催化器”,依托跨领域知识图谱生成延展性建议,让创意构想在人机交互中实现维度拓展。
作品孵化:AI成为「作品孵化器」
作品制作过程中,同学们深度借力 AI 智能体构建创作闭环:从素材智能重组到结构化流程搭建,AI 以工程化思维推动创意雏形完成从概念验证到成品落地的全周期孵化。
精修评审:AI 成为「行业评审专家」
迭代环节中,AI 展现多维度评估价值。正如社员分享:“将作品与赛事评分标准同步输入 AI,它会基于行业专家视角生成精准的优化建议,我们按此调整效率极高。” 这种数据建模与标准图谱的比对机制,让迭代方向更趋近专业评审维度。
从课堂到创客,AI 正融入科技教育。罗外 AI 科创社的同学们用编程实践突破认知,以项目孵化激活创新,在人机协同中探索教育新可能。他们坚信:用代码书写未来,以创新重塑教育,这正是新时代科技教育变革的生动实践。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相关文章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
2025-07-181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