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功能是噱头吗?测评小米、Rokid等10款AI眼镜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19

智能眼镜再次成为科技圈热点。7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一款基于光波导技术的AR眼镜,预计将在今年内推向市场,南都记者向阿里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除了阿里,近期最引人关注的入场者是小米。6月27日晚,雷军在小米人车家发布会上终于发布了市场期待已久的小米AI眼镜,激起玩家争相“尝鲜”。目前,小米一位广州小米门店销售人员向南都记者回忆,小米AI眼镜发布会还未结束,店里的6、7个存货迅速卖光。南都记者在店内观察到,十多分钟就有4位消费者到店试戴小米AI眼镜。消费者主要被眼镜的AI功能所吸引,现场体验了眼镜的智能识图和拍摄功能。



事实上,业内关于AI眼镜的最新讨论可以追溯到Rayban meta眼镜,该款眼镜由meta在2023年9月发布,2024年四季度销量突破百万台,这让其他行业玩家看到了可行性,纷纷布局入场。2024年下半年,Rokid、meta、百度、雷鸟创新、闪电科技和XREAL等厂商或推出自己的AI眼镜,或公布相关进展。

今年二季度,眼镜厂商集体“交作业”。南都记者近日测评了小米、Rokid、雷鸟等厂商今年二季度上市或拟上市的10款AI眼镜。与此同时,在“科技尝鲜”后有用户陆续指出AI眼镜在续航能力、佩戴舒适感等方面存在问题,爆火之后AI眼镜开始出现“降温”现象。

价格从799到8999元不等,“芯片或占一半成本”

6月27日晚,雷军在当晚的小米人车家发布会上终于发布了市场期待已久的小米AI眼镜,尽管眼镜在整场发布会上仅占据了10分钟时间,但雷军在舞台上再三强调AI眼镜是“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售价1999元起,小米AI眼镜更适合亚洲人。南都记者在小米之家上手测试了解到,小米AI眼镜能实现拍照录像、问答、翻译、耳机、支付等功能,但目前无法提供镜片显示功能。



小米以外,今年进入二季度,各家轮番布局AI眼镜。

4月7日,创维XR发布了其首款全场景AI智能眼镜,融合高清拍摄、立体声耳机、实时翻译、AI助手等核心功能;4月16日,余承东亲自带货的华为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版正式亮相,产品具备翻译、播报、健康监测功能;5月8日,联想推出两款AI眼镜进一步完善其智能眼镜产品线;5月20日,Google与XREAL联合发布新一代AR眼镜——Project Aura发布;5月25日,李未可一口气亮出了三款全新AI智能眼镜,包括两款AI音频眼镜李未可City AI眼镜、李未可City Air AI眼镜,以及一款AI拍摄眼镜李未可View AI眼镜;5月27日,雷鸟创新发布AR眼镜雷鸟X3 Pro,支持全彩显示。


(制表:南都记者 林文琪,根据公开资料、官网信息整理)

梳理10款AI眼镜可以看到,眼镜产品价格在799元到8999元之间,其中带有显示屏的AI眼镜普遍价格较高。联想V1 AR智能眼镜售价4999元起;Rokid Glasses尽管未正式上市,据首批持有F码用户透露,售价2499元起;雷鸟X3 Pro售价8999元起,也是唯一做到全彩显示的产品,尽管该产品的价格颇高,但雷鸟方面透露,今年618根据京东商智、天猫生意参谋数据,雷鸟X3 Pro旗舰波导眼镜夺得全彩波导眼镜双平台销量Top1,雷鸟创新市场占有率高达52%,销量同期增长3.36倍。

除了显示屏,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向南都记者表示,芯片性能、电池续航能力、摄像头等因素都会影响AI眼镜价格,但芯片有时会占到眼镜整体成本一半。“因为芯片作为核心部件会直接影响眼镜的运算能力、性能表现和产品功能的复杂程度。”南都记者关注到,目前小米、Rokid Glasses和雷鸟都在智能眼镜中搭载了骁龙AR1 Gen1芯片。

IDC中国分析师叶青清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眼镜主要分为不带显示功能的音频或音频拍摄眼镜,和带显示功能的XR眼镜,其中具备AI功能的眼镜也包括了支持本地大模型的或仅支持语音助手,现在产品价格区间大主要是由于各细分产品对于显示模组、SoC方案、摄像头等等核心组件的选择差异所带来的成本差距。

AI是噱头吗?集中在识图、翻译等场景

在这一轮产品宣传中,各大厂商纷纷给智能眼镜贴上了AI的标签。南都记者测评10款眼镜发现,翻译、问答、拍照录像是多款眼镜的基本功能。

在AI底层模型上,一些眼镜厂商搭载自研大模型,如小米 AI 眼镜搭载超级小爱,华为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版搭载盘古大模型,雷鸟AR眼镜雷鸟X3 Pro选择与阿里通义定制专属多模态模型等。部分厂商则搭载多家主流大模型,Rokid Glasses目前搭载了通义千问、DeepSeek、豆包、智谱清言、纳米搜索等大模型,创维首款全场景AI智能眼镜搭载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等大模型。

借助AI能力,目前AI眼镜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翻译、AI 问答、识图等方面

以雷鸟AR眼镜雷鸟X3 Pro为例,内置与阿里通义定制的多模态大模型后,戴上眼镜可以向AI发起针对眼前一切事物的提问,比如来到赛里木湖向AI发问“湖里有什么鱼”,AI能给出相应回答,比如看到食材向AI询问食谱,AI也能给出多种搭配方案。在翻译能力上,AI加速了带显示屏智能眼镜的翻译速度,Rokid Glasses和雷鸟X3 Pro都能做到了在用户说话时屏幕上实现实时翻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厂商开发设置了“看一下”支付功能。其中,小米AI眼镜和Rokid Glasses都支持眼镜“看一下”支付功能。南都记者实测发现,小米AI眼镜在结账时唤醒“小爱同学”,同时看向支付宝收款码,在语音确认支付金额后即可完成支付。据悉,该支付功能由小米与支付宝合作推出、仅限眼镜所有者本人使用。另外,Rokid Glasses也与支付宝合作开发了该“看一下”支付功能,在初始绑定时,用户需要全程佩戴眼镜跟随页面引导朗读句子。完成流程之后,会进入到“确认支付设置”的界面,用户可以设置眼镜支付的额度,最高可设置为1000元/天。

支付功能之外,这一轮新发布的AI眼镜中较为新颖的功能是提词器和智能导航,这些功能目前只能在带显示屏的AI眼镜上实现。今年2月,Rokid Glasses在浙江杭州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充当“眼镜提词器”而火遍全网。

南都记者实测Rokid Glasses该功能时看到,眼镜提词器功能已实现滚动提词,即用户读到哪儿,提词器跟着滚动到哪。此外,Rokid Glasses具备导航功能,用户发出一句话指令如“帮我导航到最近的咖啡馆”,屏幕上会出现距离目的地仍需多少公里、仍需多久到达目的地、方向箭头等导航提示。


(制表:南都记者 林文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搭载了AI的智能眼镜到底实现了哪些新的功能或者应用场景?叶青清认为,AI大模型在语音和图像识别方面的积累提供了更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未来也将推动AI在智能眼镜上呈现出更加实用且具性价比的应用场景。同时对于AI来说,智能眼镜也是一个更具性价比的落地终端,双方将共同带动市场发展。



叶青清还告诉南都记者,除了目前市面上已出现的相关功能,作为轻量级终端,AI眼镜可适用于居家生活、运动健康、商务出行、娱乐等多种消费场景,并且有望发展为Always-on全天候智能伴侣,面向科技极客玩家、游戏及旅拍玩家、运动人群、近视/远视人群、商务人群、视障人群等受众。

爆火后降温,进一步普及的门槛有哪些?

IDC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其中中国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市场出货量35.9万台,同比增长197.4%;中国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市场目前仍然以音频眼镜产品为主,主要玩家包括小米、华为、界环等;一季度雷鸟新品V3开售,带动音频拍摄眼镜市场增长显著。AR/VR市场出货量13.5万台,同比增长25.2%。主要玩家包括Pico、Xreal、雷鸟、Inmo等。

小米、阿里等大厂入局后,国内智能眼镜市场格局会发生变化吗?近期被行业称为“AR四小龙”之一的影目科技CEO杨龙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厂目前也属于试水阶段,创业公司还有两三年的窗口期去做成一个头部品牌。目前AI眼镜赛道具有偏头部聚集化的特点。

张毅认为,小米在电子产品上的布局通常是选择一个仍在发展中且发展速度比较快的行业去加持。小米一直在布局IOT生态,上游供应链也相对成熟,小米一入局基本就带有价格优势。根据行业媒体XR Vision发布的相关数据,小米AI眼镜15天卖了8万台。

张毅还提到,从受众层面上来看,小米选择加入的产品领域通常都是产业链成熟、市场发展空间比较确定的,所以小米一直有“性价比”这样的标签,能降低消费购买的门槛。这对于AI眼镜这个市场的发展、用户群体的普及会起到作用;小米的粉丝基数也比较大,有望教育从未接触AI眼镜的米粉并将他们转化为用户,从而扩大整个AI眼镜的受众群体。

另有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谈道,尽管智能眼镜与手机的产业链基本重合,但眼镜的显示屏和手机在方案和结构上完全不同,显示屏的清晰度、立体感等显示效果仍是眼镜厂商面临的一大难题。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科技尝鲜”过后AI眼镜也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降温”。网友在各平台发布的投诉帖子提到AI眼镜的续航能力、佩戴舒适感等常见问题;针对拍照、拍视频等功能,有用户指出“夜晚拍照不清晰”“拍视频头晕”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AI眼镜进一步普及的门槛。

新一轮AI眼镜竞争才刚刚开始。张毅提到,目前AI眼镜还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市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不同价格的产品是市场竞争和产品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同时眼镜厂商也在通过不同的定价策略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抢占市场份额。

采写:南都记者 林文琪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