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松山湖数学论坛的热烈氛围中,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迎来了众多数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和行业精英。此次论坛以“数造基石,智创未来”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数学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与深度融合中的关键作用。
论坛期间,“数学与人工智能研讨会”成为一大亮点,它不仅是一场学术对话,更是一次直击产学研融合痛点的思想碰撞。会上,国际知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高校应如何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面对这一问题,来自华为、vivo、美的等企业的代表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美的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徐翼强调,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员工抓住问题本质的科学思维、自我迭代的速度以及具备领导力的思维方式。他特别提到,表达能力与总结能力这类软实力,往往决定了员工的职业天花板。
vivo人工智能研究院总监刘洪善则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指出,学生的热情与思考态度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他认为,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学术成果的转化能力以及对用户场景的敏感度。刘洪善提到,在AI浪潮中,学生是否具备主动探索的习惯和好奇心,往往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孙嘉诚则强调了韧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做到极致”的信念,这种精神在科研和工作中都至关重要。他还提到,实习经历是观察学生是否具备持续打磨、层层递进思考能力的重要窗口。
针对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夏志宏邀请企业与高校教授集思广益。徐翼分享了他在海外工作时与高校教授紧密协作的经验,建议校企合作可以从小团队、持续项目做起,实现学术与产业的“同频共振”。欧洲科学院院士许进超则建议探索“干中学”的培养机制,由企业提出真实问题,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补齐知识短板、锻炼工程能力。
美的集团AI算法部长牟小峰表示,企业在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中更倾向于灵活、密切的合作方式。他提到,企业会将内部待解的前沿性、创造性问题提炼出来,与高校教师对接,同时通过招收实习生参与探索与攻关,实现人才成长与企业研发的“双赢”。
此次论坛不仅为数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更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指明了方向。多位企业代表在现场发出诚挚邀约,愿为大湾区大学学生提供实习与联合培养的机会,期待与学校共同培养更契合产业需求的创新人才。
相关文章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
2025-07-2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