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遍了半个中国科技圈,黄仁勋眼中的“对手”只有华为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21

大模型之家

看似对中国示好,背后全是心机。

近日,英伟达CEO黄仁勋高调亮相第三届链博会,面对镜头与话筒,他脱下皮衣、换上唐装,不仅带来了H20出口解禁和针对中国RTX Pro显卡的重磅消息,更以一副“产业老朋友”的姿态,开启了“夸夸模式”,几乎整个中国科技圈的半壁江山,都被他点名夸了个遍:腾讯、阿里、百度、小米、华为、网易、米哈游、字节跳动、DeepSeek……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黄仁勋夸赞的中国企业中,只有一家被他定义为“对手”,这家公司就是——华为。

日前,黄仁勋在采访中提及华为时表示:“(华为)这家公司依然极具竞争力,他们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仍然可以钦佩和尊重竞争对手,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对手不是敌人。世界很大,我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竞争很多年,但我对他们的感情是钦佩、尊重,并且充满竞争意识。”并指出:中国的AI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如果英伟达不在这里,华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

言语间,黄仁勋其实道出了一个真实的判断:在他眼中,腾讯和阿里们是客户,华为,才是足以在底层技术路径上与英伟达并驾齐驱的对抗性存在。而这种对抗,才刚刚开始。

而黄仁勋面对华为这一“竞争对手”,上来就甩出来“H20出口解禁”这一颗“重磅炸弹”。

英伟达H20:一颗为中国“定制”的AI芯片

H20的解禁,在时间点上显得十分“微妙”。

自2022年开始,美国多次出台针对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的出口管制政策,尤其聚焦GPU等AI核心硬件。早在2022年10月限制英伟达 A100、H100 等高端芯片对华出口,并在随后两年不断扩大范围。将AI服务器、数据中心相关设备纳入管控。美国不仅限制终端芯片,还针对芯片设计、制造环节实施“穿透式”打击。

2023年底,为了应对美国政府对高性能AI芯片的出口限制,英伟达设计了特供中国市场的H20芯片——以牺牲约41%的GPU核心、削弱算力到H100的15%-30%为代价,规避管制红线。H20的存在,本身就是中美科技战背景下的一个技术与政策之间妥协的产物。

但2024年4月,这款特供芯片却突然被美国再度叫停,理由是“可能被用于超算”,而就在两个月后的2024年6月,这一禁令又迅速被解除。这种来回反复的政策背后,并不是华盛顿的技术妥协,而是硅谷的现实焦虑。

H20禁令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惊人的:英伟达损失了高达46亿美元的已确认收入,以及25亿美元的未交付订单,短短几天内,公司市值蒸发近2000亿美元。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的英伟达,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失去中国市场,英伟达“自损八千”

美国的芯片管制,不仅没能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实现“伤敌一万”的效果,同时对于本土企业却是“自损八千”。

目前,全球约50%的AI研究在中国,尤其在开源AI模型上贡献显著,同时中国市场贡献了英伟达将近30%的收入,失去该市场对其影响重大。

英伟达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4月27日)显示,即便在出口受限的情况下,公司仍实现了441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69%,净利润高达187.75亿美元,其中Blackwell 芯片的快速部署成为关键驱动力。但如果去掉H20芯片积压库存所产生的45亿美元费用,英伟达的实际净利润将是232.75亿美元——换句话说,华盛顿对华封锁,已经反噬到了英伟达的利润报表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H20芯片被重新“解禁”,更像是英伟达在清库存、稳市场、压对手的多重操作。

这不仅是对过去损失的补偿,也是一次典型的“战略倾销”:在英伟达全面转向交付新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的大背景下,以次于H100的价格、次于H100的性能,把H20“库存”算力重新注入中国市场,看似“回归”,实则是提前筑好竞争防线。

“算力博弈”背后的国产替代逻辑

但问题在于,中国接受这颗“降级炸弹”的代价,是否值得?

如果说2022年-2024年的出口管制曾短期内打乱了中国AI行业的节奏,那么这段被迫“断供”的窗口期,也成为国产算力迅速迭代、自我校准的起点。华为昇腾910B芯片的推进速度就是典型一例。

昇腾910B不仅在能效比、集成度、系统生态上取得了突破,也在国产化程度上走得更远。尤其是在政府与大模型企业合作推动“自主算力联盟”的背景下,这类芯片不再是单纯替代,而成为国产AI芯片生态的内生支柱。

即便是技术性能上,昇腾910B在单卡推理、能耗比方面已接近H20,虽然在多卡集群协同效率方面仍有差距,但在政策与资金的倾斜配合下,这种差距正在被逐渐缩小。更关键的是,在大模型训练逐步转向“多模型协同”“边缘算力训练”的趋势下,性能冗余与集中式算力已不是唯一标准,自主可控与生态适配反而成为优先级更高的战略目标。

黄仁勋选择此时“重投”H20的同时,也是在试图压制这股本土算力的上升气流。表面上是缓解出口限制,实则是提前“卡住”中国产业链向上延伸的空间。这场游戏,从来不是技术差距的博弈,而是生态空间的博弈。

但较量还未结束

在黄仁勋口中,华为并非“值得合作的客户”,而是必须“值得钦佩的对手”。这句话里,其实藏着英伟达作为产业巨头的“风险排序”逻辑:谁在消费我的产品,我就给谁好脸;谁可能替代我的地位,我就给予警惕而非信任。

而这种判断,背后是黄仁勋对全球技术秩序重塑的深度焦虑。2025年,中国AI专利申请量将占到全球的40%,在开源大模型、产业级AI应用、芯片IP设计等关键领域的突破正逐步脱离美系依赖。与此同时,中国也在通过“一带一路”技术标准联盟、全球AI人才互认机制等外交通道,推进“去硅谷中心化”的全球布局。

而这些战略路径,恰恰是过去英伟达所主导的全球AI产业秩序中最稳定、最不可撼动的部分。一旦中国不再依赖美国GPU算力,不再依赖美国主导的大模型框架与开源社区,那么“对手”这个词,对于英伟达来说,就不再只是企业层面的竞争对手,而是系统性格局的挑战者。

黄仁勋的夸奖,不代表友好;对华为的“钦佩”,也不是单纯赞誉。技术竞争的下一幕,不在台前的赞美词句里,而在台下对供应链控制权的较量中。

未来的中国AI产业,需要的不仅是能否使用H20,而是有没有一个可以不再依赖H20的技术路径。而对英伟达来说,这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对手”。

合作与竞争并非对立,但在全球产业链正发生深刻重组的当下,一个CEO的语言选择,往往透露出其对未来产业格局的深度判断。黄仁勋早已给出他的答案。

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给出我们的回应。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