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10点,成都高新西区,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十余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列队待命,指示灯规律闪烁,工程师进行着最后的参数调试。当天下午,这支特殊的“服务军团”将正式进驻成都世运村,开启赛前实地测试。它们肩负一项创举——在成都世运会这项全球顶级综合赛事中,首次构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末端配送系统。 “我们的服务机器人将在世运村提供配送、零售、巡逻等全方位保障。”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翔介绍,此次将部署室内外配送、零售及巡逻四大类、共十余款机器人产品,形成覆盖村内主要场景的服务矩阵。
▲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列队待命
机器人军团集结
打造赛事服务“智慧末梢”
“这将是国际顶级赛事首次规模化部署末端配送机器人集群。”刘翔指着正在调试的机器人方阵介绍。成都世运村内部分布着越凡科技四大类共16台机器人:6台室内配送机器人负责楼内垂直运输,6台零售机器人提供即时购物服务,2台室内外一体配送机器人承担跨楼栋物资流转,还有1台巡逻机器人24小时保障安全。
最引人注目的是曾服务过成都科幻大会、成都世园会的明星产品——零售机器人“小贩”。据介绍,它能在超大空间中主动巡游,通过语音和屏幕精准识别并靠近潜在顾客。机身搭载60种商品,用户轻触屏幕选择,扫码支付后对应商品即刻弹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成都世运会国际来宾,“小贩”的交互界面和语音已升级为中英双语版本。
紧随其后的是配送机器人主力军,它们早已是成都天府双塔、万象城等高端写字楼的“熟面孔”。用户在工位下单,机器人便能自主呼叫电梯、通过闸机,将楼下的咖啡奶茶精准送达。本次世运村将部署6台此类机器人,负责各楼栋内部的“最后100米”配送。其多舱设计(支持1个大舱或4个小舱切换)能灵活适配不同尺寸物品。
▲即将进驻成都世运村的机器人
除了这6台室内配送机器人,世运村还将部署2台室内外一体配送机器人“路宝”。作为成都世园会实战经验的升级版,它专为世运村复杂园区而生。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阴雨连绵,“路宝”都能穿越园区,跨楼栋运送物资。它能自主应对减速带、闸机,甚至排队使用电梯——多机协同调度系统确保十余台机器人在同一空间高效、有序通行。
配送、零售服务之外,成都世运村里还将配备一台巡逻机器人。它专为超大园区设计,具备室内外全天候运行能力。搭载的视觉传感器可智能识别异常人员与行为,红外测温模块则能预警火灾隐患。机身上的紧急求助按钮,让工作人员或运动员能随时呼叫后台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器人不仅早已在成都多个核心商圈和写字楼应用,还大多经历过大型赛事实战检验:2024年世园会期间,同类机型完成超2万件物资配送,误单率仅0.3%。刘翔算了一笔经济账:单台配送机器人日均工作18小时,运输成本不到人工的1/3。在云南某三甲医院,同款机器人每周配送药品超2000单,使护士取药时间减少70%。
成都沃土:
从校园实验室到国际赛场的跃迁
和我们在酒店常见的末端物流配送机器人不同,刘翔介绍说,所有机器人的“大脑”,即完全自主研发的导航算法系统是其核心竞争力。它让机器人能在超大空间(如园区)、复杂人流中自主规划路径,“像人一样定位和思考”。越凡还攻克了机器人自主通行电梯、闸机的行业难题,其自研的AIOT(物联模组)方案已向行业赋能。
这种突破,根植于成都肥沃的科创土壤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在我们所有的机器人生产中,80%的零部件在省内就能解决。”刘翔表示。随着四川机器人产业近年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供应链企业聚集,本土配套日益完善。公司位于天府机场附近的西南地区首条万台级服务机器人生产线,不仅满足自需,也承接代工与ODM业务。
▲即将进驻成都世运村的机器人
从“试验田”到“国际舞台”,越凡的成长也是成都科创生态的缩影。
这支从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队走出的创业团队,曾因缺乏应用场景陷入困境:“2021年底公司开始推动产品在市场上的应用,最初曾面临巨大阻力,即使免费提供也难以获得合作机会与试验场地。”
关键转折源于政府的场景开放支持——成都高新区积极协调开放大量真实楼宇场景供其测试迭代。在OCG国际中心,机器人日均配送量从3单增至87单,算法历经213次迭代。如今,越凡配送机器人已在成都几十栋写字楼、住宅公寓等场景落地,且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养成,复用率超过80%。
成都市科技局则通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等系列活动,精准对接世运会场景需求,架起企业与国际顶级赛事的桥梁。“没有各级政府的支持,就没有机器人技术和‘成都造’今天走向世运舞台的机会。”
目前,越凡机器人年产量超千台,在写字楼与社区场景市占率居国内前列。其构建的末端配送SaaS系统,不仅已与头部地产深度合作,应用场景更从赛事、楼宇延伸至云南三甲医院(药品配送)、富士康工厂(内部搬运)等。公司规模也从创始初期的20余人(核心为电子科大冠军机器人队成员)扩展到百余人的团队。
世运之后:
经验反哺与全球视野
成都世运会也成为越凡科技技术演进的催化剂,刘翔坦言:“世运村场景复杂、人流高峰集中、多语言需求、权限管理精细,这些都对产品和技术提出极高要求。”
为应对运动员集中归村的高峰流量,团队开发出多机协同调度算法:当6台配送机器人同时抵达电梯间,系统自动分配乘梯次序;巡逻机器人发现可疑人员时,会联动配送机器人绕行该区域。通过实战,团队将积累国际赛事保障和超大型园区末端配送的独有经验,驱动产品迭代升级。
▲即将进驻成都世运村的机器人
更大的愿景也随之展开。成都世运会是“成都造”机器人向世界展示实力的绝佳窗口。公司正积极筹备出海,此前产品已试水东南亚市场,并参与了成都市科技局主导的“一带一路”科技交流会。他提及,对比国内外高昂的人力配送成本(国内约7元/单,欧洲可达7欧元/单),智能配送的性价比显著。“随着国际安全标准对接的推进,‘成都造’服务机器人走向更广阔天地前景可期”。
成都世运会期间,当运动员在村内便捷收取物资、工作人员通过机器人高效配送物品时,一支由成都本土孕育、政府与企业合力托举的智能力量,正悄然刷新国际顶级赛事服务保障的新标准。赛事终会落幕,但这套凝结成都创新智慧的末端配送系统,其积累的经验与技术,也将回流至成都的写字楼、社区、医院,持续惠及城市生活,并带着“成都创造”的烙印,奔赴更远的疆界。
正如刘翔在签约仪式上所言:“世运之后,这些机器人将走进更多城市的毛细血管。但无论它们行至何方,机身上‘成都造’的标识,永远铭刻着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贾李逸雯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欧鹏
相关文章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
2025-07-231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