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鲸智能专利战,难解“扫地爹”困局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25

面对资本催熟下的上市压力、用户口碑的反噬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百亿估值能否经住考验,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创新、产品品控和用户体验上找回当年“死磕洗拖布”的那份冲劲,化解当下的“扫地爹”困局。

文 | 万 芙

一则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开庭公告,再次将智能清洁领域的“专利战火”聚焦到云鲸智能身上。2025年7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公开审理云鲸智能与追觅科技关于发明专利权无效的行政纠纷,此前云鲸智能对科沃斯的专利诉讼也因其核心专利被判无效而告终。

频繁的专利纠纷,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也揭示了行业创新成本增加、同质化加剧的现实。

云鲸智能,这家曾凭借“自动洗拖布”功能颠覆行业、引爆市场的明星企业,在完成第11轮融资并启动Pre-IPO之际,“中产不想再供‘扫地爹’”的集体吐槽、大规模裁员的“降本增效”以及产品频频被投诉的深层困境也展现了出来。

1

云鲸智能高速成长的代价

云鲸智能,自2019年J1横空出世,以其革命性的“自动洗拖布”功能火爆全网,不仅重新定义了扫地机器人行业,也让其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黑马”。短短几年间,云鲸智能完成11轮融资,包括腾讯、红杉中国、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入局,最近一次是腾讯领投的1亿美元Pre-IPO轮融资。

从20平米的创业办公室到估值超百亿的行业独角兽,云鲸智能的发家史堪称“范本”。

然而,在高速增长与资本光环背后,云鲸智能的“内伤”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公司一边声称营收实现130%的同比增长,海外市场增幅更是接近700%,甚至宣称已达成稳定盈利。但另一边,却传出了大规模裁员消息。2024年10月,云鲸智能已经裁掉了一波开发、测试等部门的员工,部分应届生和试用期员工也都被淘汰出局。云鲸智能老板张俊彬对此回应称,这是公司正常组织调整。

这种“一边裁员一边融资”的矛盾现象,折射出云鲸智能表面风光之下的经营困境。尽管去年“双11”云鲸智能创下超17亿元的销售额新高,但其营销费用开销巨大,导致利润不如预期。也就是说,云鲸智能“花钱如流水”,未能赚到相应利润。

这与当前扫地机器人行业日益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密切相关。随着“四小龙”的蛋糕不断被分割,以及更多新玩家的涌入,市场竞争已进入下半场。云鲸智能的产品创新未能跟上市场节奏,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结构单一,使得其想要重回2019年“一骑绝尘”的盛景难上加难。

此外,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云鲸智能的产品迭代速度和创新力也受到质疑。云鲸智能曾凭借J1的“自动洗拖布”功能独步天下,但后续的J2、J3、J4、J5等产品在一些用户看来,更多是在J1基础上的小幅改动,缺乏实质性创新突破。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智能家居市场,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如果云鲸智能不能及时推出创新性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即便有巨额融资加持,其百亿估值的合理性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扫地机器人市场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状态,部分品牌通过“旗舰功能下放”策略,将高端配置移植至中端产品,例如石头科技将LDS激光导航、双摄像头避障等技术应用于2499元新品,直接冲击原有中端市场格局。同时,低端机型价格平均下降12%-15%,通过简化功能抢占下沉市场,这使得“以价换量”的逻辑更加凸显。

面对这种残酷的竞争,云鲸智能的高营销投入如果不能带来相应的高利润回报,其经营的“健康”状态就值得深思。

2

用户口碑反噬,“扫地爹”困境难解

在资本市场赚足眼球的同时,云鲸智能在消费者端的口碑却不尽如人意,关于其产品的吐槽和投诉“随处可见”。

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将云鲸智能扫地机器人戏称为“活爹”,直言“中产已不想再供‘扫地爹’”。这与2019年“牛马打工人不吃不喝也要抱一台云鲸智能回家当皇帝”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反映出消费者对扫地机器人产品的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巨大落差。

在黑猫投诉App上,搜索“云鲸”现实相关投诉接近3000条。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五花八门,包括充电故障、传感器异常、清水桶漏水、零部件掉落、刮花地板、上下水系统堵塞等各种“小毛病”。更让消费者崩溃的是,扫地机器人还存在“拆家”能力堪比大型犬的问题,每天不是撞墙就是被各种小空间卡住出不来,甚至出现宠物排泄物被机器人“二次污染”的惨烈场景。

这些频发的品控问题和不佳的用户体验,无疑正在严重侵蚀云鲸智能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有用户吐槽,购买5000多元的云鲸智能逍遥001Max自动上下水版,刚装上就提示“污水箱不在位”,客服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令其大失所望。另一位J5max用户则抱怨,机器人用了一段时间后“智障的苗头又出现了”,拖地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无法识别障碍物连续撞击的现象……

这些真实的用户反馈,无疑在提醒云鲸智能,在追求销量的同时,产品品控和售后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用户痛点,过度消耗用户信任,未来恐将给企业带来致命一击。

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且自身产品饱受诟病的背景下,云鲸智能也开始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创始人张俊彬决定押宝具身智能,这一战略选择无疑显示了云鲸智能技术上的野心。然而,具身智能的研发不仅烧钱,更是一个漫长耗时的过程。即便如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早在2005年就提出相关技术,但20年过去也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云鲸智能押注具身智能,能否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并将其商业化落地,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当下的云鲸智能正站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面对资本催熟下的上市压力、业绩增长的代价、用户口碑的反噬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百亿估值能否经受住考验,最终取决于能否在技术创新、产品品控和用户体验上,真正找回当年“死磕洗拖布”的那份冲劲,才有可能化解当下的“扫地爹”困局,并推动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