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WAIC观察:机器人从“秀场”驶向“实训场”,“大脑革命”成关注焦点

资讯 » 新科技 2025-07-27


图源:蓝鲸科技记者拍摄

7月27日讯(记者 翟智超)7月26日,上海世博展览馆内,百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超过7万平方米的展馆规模创下国内同类展示新纪录。

蓝鲸科技记者注意到,今年机器人展区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形机器人在展区的存在感显著增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入局这一赛道,行业竞争焦点已悄然转移,机器人"大脑"的认知与决策能力,正成为企业新的关注重点。

另一大变化是,从昔日吸引眼球的"秀场",转向高度贴近实际应用的"实训场"。这一转变清晰地表明,在政策、资本与技术突破共同驱动下,机器人产业正加速从技术展示迈向商业化落地,但成本高企与场景适配等挑战仍待突破。

人形机器人企业增多,"大脑"等核心技术获突破

"今年展区里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明显变多了。"银河通用机器人的工作人员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这一趋势在展会上得到印证——上海智元机器人、杭州宇树科技、傅立叶、深圳乐聚等十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携产品同台竞技,行业热度显著攀升。

而企业数量增加的背后,是核心技术的突破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展会现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其在今年4月创下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的里程碑,其不错的运动能力标志着基础运动控制技术取得了飞跃。

图源:受访企业提供

与此同时,深圳赛博格机器人全球首发中国首款重载人形机器人"赛博格Cyborg-R01",通过搭载深度模拟人类高效的全身协同操作系统,"Cyborg OmniContact Intelligence 全身多接触智控系统",用肩膀、后背、甚至膝盖协同完成任务。单机负载能力达20千克,行走速度2m/s,续航4h。


图源:受访企业供图

驱动这一产业繁荣的核心引擎,是清晰且庞大的市场预期。券商预测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当前的约76亿元飙升至2035年的1.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其中,中国市场作为核心增长引擎潜力尤为可观,预计2025年达53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占据全球份额超三分之一。在政策扶持、产业链成熟与应用场景拓宽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动能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走、奔跑、负重等基础"肢体"能力在众多产品上逐步实现,产业竞争的核心维度正经历深刻迁移。智平方公关经理戈振伟向蓝鲸科技记者指出,"本次展会上的机器人企业,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主要是大家越来越注重‘大脑’开发,即具身大模型的研发。"

对此,机器人研究员刘刚告诉蓝鲸科技记者,"大脑"(即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系统、决策系统等)是机器人实现"智能"的核心支撑,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实用性和竞争力。传统机器人仅能刻板执行预设指令,而新一代产品的终极目标在于模拟人类的核心能力——感知环境、理解意图、进行自主思考并做出实时决策。

实际上,这也意味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已从物理运动的流畅性,转向围绕"智能"本质的"大脑革命"。能否赋予机器人真正的认知与决策能力,已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正如展会现场的一位行业人士向蓝鲸科技记者所强调的:"这一跃迁要求突破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深度整合,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具身智能(Embodied AI)、高级环境感知与复杂决策能力的融合。"

从"秀场"到"实训场",机器人在加速商业化落地

纵观此次人工智能大会,另一变化是机器人企业在加速商业化落地。

走进H3馆智元机器人展台,一条由工程师实时调试的完整物流装配线高效运转,机器人流畅执行着扫码识别、物料分拣到分类入库的全流程操作,将真实的工业场景完整复刻。

图源:蓝鲸科技记者拍摄

不远处的智平方展台,其爱宝机器人则进行着一场多场景多任务的"技能秀"——打冰淇淋/咖啡/饮料、2X2码垛、打架子鼓。三场看似简单的演示,仅将爱宝在生活、工业、娱乐三大场景背后的空间感知、长程柔性、全域全身、快速学习等技术底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戈振伟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从单个动作的演示向多场景多任务展示的跨越,说明行业重心已逐渐转向实际的落地应用。"


图源:蓝鲸科技记者拍摄

这一从"秀场"到"实训场"的转变,是产业商业化进程加速的必然结果,而强劲的市场数据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6月,中国移动旗下子公司公布1.24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由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联合承接;7月,优必选又中标一个金额达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究其原因,产业加速奔跑的背后离不开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今年初,工信部部长李乐成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并着重指出需加快推进该领域在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以及产品测试等关键环节的标准研制工作。资本市场的嗅觉同样敏锐,挂钩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的易方达国证机器人产业ETF持续吸引资金流入,流通份额显著攀升,最新规模已突破20亿元,年内规模增长惊人地超过了10倍。

然而,人形机器人从展会"实训场"走向"主战场"并非坦途。某头部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蓝鲸科技记者坦言,"当前高昂的成本仍是制约大规模普及的首要门槛,亟须通过量产规模效应、核心零部件(如高性能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以及持续的技术迭代来显著优化性价比。"

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除成本因素外,场景适配性同样关键。"并非所有场景都天然适配人形机器人,企业需要精准识别那些具有高价值且存在真实痛点的刚需场景(如高危环境作业、精密装配、高度个性化服务),并扎实证明其相对于传统自动化方案或人工的独特优势,例如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