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8 月 8 日消息,据华为数字能源消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三号数据中心样板点今日在北京正式发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副主任、党委常委冯小虎表示,风云三号地面数据中心是政府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典范。依托华为先进技术,项目提升了气象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为高精度气象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
据介绍,风云系列卫星已形成极轨与静止双星协同观测体系,覆盖全球气象监测需求。为应对海量数据处理需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采用华为高密微模块、锂电备电等技术打造安全可靠、弹性敏捷、绿色低碳数据中心,为气候变化监测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核心基础设施,风云三号数据中心采用全栈自主创新解决方案,构建起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算力底座,为风云三号 F 星(上午星)、G 星(降水测量卫星)及即将发射的 H 星(下午星)提供数据处理和业务运行支撑。
该数据中心规划建设 82 个高密 IT 机柜,总 IT 负载达 994kW,承载了 1000 多台通算和智能服务器及配套存储网络设备。项目采用 4 套华为 FusionModule2000 智能微模块,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一体化集成,实现一站式按需部署,显著缩短了交付周期,满足业务快速上线需求。
在供电系统方面,数据中心创新应用 2 套 1.2MW 超融合电力模块,采用 2N 架构设计,S-ECO 模式系统效率高达 97.8%。智能母线方案节省了 8 个柜位空间,实现供配电全链路深度融合。备电系统采用 8 台智能锂电柜,满足 1000kW IT 负载 20 分钟备电需求,相比传统方案节省 70% 占地面积,并配备三层 BMS 系统和 AI 预测技术保障安全。确保设计 PUE 值低于 1.3。DCIM 系统实现配电、制冷全链路可视化,通过 AI 算法实现预测性维护,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IT之家注意到,华为中国数据中心能源总经理安真还提出智算数据中心建设新构想,强调以模块化、弹性化设计应对多元算力需求,通过标准化 POD 单元实现灵活部署。建议采用 2N UPS 架构保障高价值 AI 服务器稳定运行,同时通过锂电备电、分布式温控等技术提升能效与可靠性。
相关文章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
2025-08-09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