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疯狂星期四,可能是“恐龙”的受难日

资讯 » 新科技 2025-08-14

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揭晓,让三位中国古生物学家站在了世界科学的聚光灯下。季强、徐星、周忠和三位科学家,用确凿的化石证据和详实的系统发育分析,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一个大胆的假说,变成了被全世界科学界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这不仅是中国古生物学的骄傲,更是人类认识生命演化历程的一次重大突破。


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未来科学大奖官网)

Part.1

跨越150年的科学谜题

要理解这项成就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把时钟拨回到1868年。那一年,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荒谬的想法: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类,可能是从地面上凶猛的恐龙演化而来的。

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他在研究了始祖鸟化石和一些小型恐龙化石后,敏锐地注意到两者在骨骼结构上存在惊人的相似性。然而,这个观点在当时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嘲笑。毕竟,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恐龙是冷血的、笨重的爬行动物,而鸟类是温血的、轻盈的飞行动物,两者怎么可能有亲缘关系?

这个争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直到1970年代,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罗姆(John Ostrom)重新审视了这个假说。他通过对恐爪龙等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详细研究,发现它们与鸟类在解剖结构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中空的骨骼、类似的髋骨结构、相似的腕骨构造等。奥斯特罗姆大胆提出: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一种小型的虚骨龙类恐龙。

然而,即便有了更多的骨骼证据,反对的声音依然强烈。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鸟类真的起源于恐龙,那么作为鸟类标志性特征的羽毛,是如何从恐龙的鳞片演化而来的?在恐龙身上,能找到羽毛的痕迹吗?

Part.2

辽西化石群:打开演化之门的钥匙

答案来自中国东北的辽西地区。这里在1.2-1.3亿年前是一片温暖湿润的湖泊地带,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灰不断沉积在湖底,为生物化石的形成创造了绝佳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细腻的火山灰能够保存生物体极其精细的结构,包括那些通常无法形成化石的软组织——比如羽毛。

1996年,一个改变古生物学历史的时刻到来了。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季强,收到了一块来自辽宁农民的化石标本。这块化石乍一看并不起眼,但当季强仔细观察后,他的心跳加速了——这是一只小型恐龙的化石,但最令人震惊的是,在恐龙的身体周围,清晰地保存着一圈细密的纤维状结构。

这些纤维状结构是什么?经过仔细研究,季强确信:这就是原始的羽毛!他将这种恐龙命名为“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这个名字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发现的革命性——它既是龙(恐龙),又具有鸟的特征(羽毛)。

几乎在同一时期,时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的陈丕基也独立报道了类似的标本。两位科学家的发现相互印证,世界上第一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就这样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的古生物学界。


中华龙鸟的正模标本阳模,注意其身上的原始羽毛痕迹。(维基百科Sam / Olai Ose / Skjaervoy)

Part.3

从一到百:带羽毛恐龙的“井喷式”发现

中华龙鸟的发现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更准确地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世界的大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辽西地区成为了全世界古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接踵而至。

徐星,这位1969年出生于新疆的古生物学家,成为了这场“化石革命”的主力军,也在日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大名鼎鼎的“恐龙院士”,他先后发现和命名了超过70种恐龙新物种,其中许多都保存有羽毛结构。2003年1月,徐星团队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对“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的研究成果,这种恐龙不仅有羽毛,而且四肢都长有飞羽,能够进行滑翔。这个发现表明,在鸟类演化的早期,可能存在过“四翼”阶段。


顾氏小盗龙的化石及复原图登上了2003年1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封面,注意其独特的“四翼”特征。(《自然》杂志官网)

周忠和,另一位获奖者,1965年生于江苏江都,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的科研之路颇具戏剧性——1986年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原本专攻鲟鱼类化石研究。1990年代初,当他在辽宁朝阳寻找鲟鱼化石时,意外发现了两块原始鸟类化石。凭借敏锐的科学直觉,他立即意识到这些化石的重大价值,果断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原始鸟类。

1995年,还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周忠和,与侯连海等人共同发表了一项轰动性的研究成果——他们在辽西发现并命名了“孔子鸟”(Confuciusornis)。这种生活在1.25亿年前的原始鸟类,是已知最早具有无牙角质喙的鸟类,也是中生代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鸟类化石之一。孔子鸟的发现填补了从始祖鸟到现代鸟类之间的重要演化环节。


圣贤孔子鸟的化石(维基百科I, Laikayiu)

Part.4

羽毛的演化之谜:从简单到复杂的奇妙历程

通过对大量带羽毛恐龙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勾勒出了羽毛演化的完整图景。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渐进过程。

最原始的羽毛可能只是简单的中空纤维,类似于现代鸟类的绒羽。中华龙鸟身上的就是这种原始羽毛。这些羽毛最初的功能可能是保温——要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需要某种隔热结构来维持体温。

随着演化的进行,羽毛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羽轴和羽枝,形成了扁平的羽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保温效果更好,还可能用于展示和求偶。想象一下,雄性恐龙展开色彩斑斓的羽毛,向雌性炫耀,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现代的许多鸟类仍在延续着这种求偶方式。


各种绚丽的鸟类羽毛(维基百科)

最后,一些恐龙的前肢上演化出了不对称的飞羽——这是飞行的关键结构。不对称的羽毛能够产生升力,使得这些恐龙能够从树上滑翔,甚至进行短距离的扑翼飞行。始祖鸟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Part.5

系统发育分析:构建演化家谱的科学方法

要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仅有化石证据还不够,还需要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这就是系统发育分析的用武之地。

系统发育分析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特征,推断它们演化关系的方法。科学家们会选择数百个解剖学特征——骨骼的形状、关节的构造、牙齿的排列等,对不同的恐龙和鸟类进行编码。然后使用计算机程序,根据这些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构建出最可能的演化树。

徐星和周忠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分析清楚地显示,鸟类嵌套在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树中,具体来说,鸟类在进化上属于手盗龙类的一个分支。这个结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恐龙的认识。恐龙并没有在6600万年前完全灭绝,它们的一个分支——鸟类,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异常繁盛。今天地球上有超过10000种鸟类,从蜂鸟到鸵鸟,从企鹅到老鹰,它们都是恐龙的后代。


该演化树是根据马克·诺瑞尔(Mark Norell)等人在2006年的研究,以及赛里诺在2005年的定义绘制。(维基百科)

Part.6

中国贡献:从追赶到引领

三位获奖者的工作,不仅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中国古生物学推向了世界前沿。

在1990年代之前,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带羽毛恐龙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切。辽西成为了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学术圣地”,中国成为了恐龙研究的中心。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在季强、徐星、周忠和的带领下,新一代的古生物学家正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他们不仅在传统的化石发掘和描述方面表现出色,还积极引入新技术——CT扫描、同步辐射、分子古生物学等,使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始终保持在国际前沿。

Part.7

未来展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虽然“鸟类起源于恐龙”已经成为科学共识,但这个领域的研究远未结束。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吸引着科学家继续探索。

羽毛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演化的?控制羽毛发育的基因是如何从控制鳞片发育的基因演化而来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共享许多发育基因,但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了改变。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演化,我们可能能够在实验室中“重现”羽毛的演化过程。

飞行是如何影响恐龙/鸟类的大脑演化的?飞行需要复杂的神经控制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感觉信息。最新的研究发现,在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恐龙的大脑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小脑增大、视觉中枢发达、平衡感增强。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与飞行能力的获得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鸟类能够在恐龙大灭绝中存活下来?66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鸟类却存活了下来。是什么让它们如此特殊?是体型小、代谢率高、能够飞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大灭绝事件的选择性至关重要。


在系统发生学中,鸟类被归入恐龙。(维基百科)

Part.8

穿越时空的生命赞歌

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授予季强、徐星、周忠和三位科学家,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整个中国古生物学界的肯定。他们的工作让我们认识到,在我们头顶飞翔的每一只鸟,都承载着恐龙的基因遗产;每一声鸟鸣,都是来自远古的回响。

当我们仰望天空,看到飞翔的鸟儿时,不妨想一想它们的祖先——那些长着羽毛的恐龙。它们用亿万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地面到天空的伟大征程。这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演化的诗篇。而破解这个奇迹密码的,正是我们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散落的化石碎片拼接成完整的演化图景,让远古的生命在我们面前复活。

在人类认识自然、理解生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科学家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夏至(生物学博士)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