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芯”联想

资讯 » 新科技 2025-08-22

或许,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一下联想。

2025年Q2,全球PC市场交出一份超预期答卷:出货量 6840万台,同比增长6.5%。联想是其中的佼佼者,期间市场份额为24.8%,较去年同期增长1.8%,稳居全球PC市场第一名;同时,其出货量达到1697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15.2%,亦大幅跑赢行业增长均值。

PC业务上,联想还是那个稳居全球第一的王者。

但在今年初,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却提出,联想要"第五次创业"、要押注"混合式人工智能"。

从1984年柳传志带领10位同事创立公司,到2004年收购IBM PC业务开启国际化,再到 2014年收购摩托罗拉和IBM服务器业务迈向多元化,联想的每一次创业都伴随着行业范式的变革。而这一次,AI成为重塑自身基因的手术刀。

联想仍是PC领域的巨头,仍是全球最会卖电脑的行家,但在AI重构一切的浪潮里,联想并不想做一个只会卖电脑的硬件商。主观上,联想不想因循守旧、困于单一硬件角色;客观来看,行业被AI重塑、竞争格局暗流涌动,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变化也推着联想向前,停在原地更是不被允许。

那么,AI概念兑现为业务增长了吗?


矛盾时刻:增长与质疑并存

杨元庆可能有些失望——在交出一份业绩增长颇为亮眼的一季报后,资本市场直接给联想泼了一盆冷水:财报发布当日,联想集团股价大跌近6%,市值蒸发约85亿港元。

预期差背后,需要被看到的是资本市场对数据的双重解读:一方面,188.3亿美元的营收同比激增22%,创下历史最高一季度收入;净利润同比狂飙108%至5.05亿美元,核心净利润(非经调整)也增长22%至3.89亿美元,显示出可观的盈利能力。

但另一方面,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6.6%下滑至14.7%,创下近几个财年的同期新低,而基础设施业务(ISG)虽录得36%的同比增速,却仍单季亏损8552万美元——这种高增与亏损的矛盾,让投资者对ISG业务盈利拐点的兑现节奏持续生疑。

具体业务层面,智能设备业务(IDG)贡献了过半的营收和大部分利润,PC全球市场份额升至24.8%;与此同时,非PC收入占比已达47%,基础设施业务(ISG)以36%的增速远超整体,AI服务器收入更是同比翻倍。

但结构性矛盾仍在发酵:作为老本行的IDG虽靠硬件撑起基本盘,细分上向电脑、手机、工作站三线均衡发力,无奈成熟市场竞争压力下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而另外两项业务ISG和SSG,前者收入大涨的同时亏损扩大129.4%,后者22%的溢利率虽亮眼,但规模仍不足以对冲硬件业务的利润压力。

市场的分歧点由此得来——新着力点以短期亏损换取长期壁垒的思路何时能直观看到行业壁垒和账面业绩,是在第二曲线搭建过程中,联想必须尽快给出的解答。

AI"换芯"

某客户群体包含联想的电子产品供应链企业曾在报告中提及,随着新兴领域需求逐渐增长,AI终端比例必然持续增长并逐渐成为主流。亦有行业分析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为抢占AI算力赛道而进行的战略投入无可厚非,毕竟在AI时代,算力基建的"卖铲权"价值无可替代。

若剥离市场情绪,数据当中的AI成色其实还算硬核。

细节上,有几点可供验证的信号:其一,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门下AI服务器"同比增长逾一倍",直接对应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爆发。一般而言,服务器是项目制交付,客户对功耗、液冷、交付周期要求严苛,订单一旦锁定,毛利空间高于通用服务器;其二,AI服务开始贡献利润。财报原文强调,增长来自"先进服务及人工智能驱动解决方案的全栈式产品组合"。换句话说,AI带来的不只是增量硬件,而是把硬件、云、运维打包成结果付费的解决方案,利润结构更轻。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及,AI算力基建仍处于高速增长期,但行业将逐步从硬件堆砌转向"算力+算法+场景"的全栈竞争。传统硬件巨头需加快构建开放生态,通过投资AI软件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强化整体竞争力。

或许唯一有疑点的反而是IDG集团门下AI PC——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大型商场联想专卖店时发现,尽管开学季、毕业季等消费旺季导致PC关注度颇高,且联想不少在售产品都标注了AI PC卖点,但实际咨询和购买的消费者中,更多关注的是电脑的综合配置、性价比以及办公或游戏性能,鲜少有人明确提及"冲着AI功能"选择PC产品。这意味着,AI PC虽在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上有所突破,但消费者对其AI功能的实际感知与付费意愿,仍需更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来验证。

短期亏损换取长期壁垒的思路能否跑通,取决于企业能否在"技术投入"与"账面业绩"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联想给出的阶段性答案是:AI服务器已兑现收入,AI PC已兑现份额,AI服务已兑现利润,下一步轮到盈利拐点自证。

新联想?

如今再谈联想,古早时期"贸工技"的旧标签早已不合时宜。从供应链和渠道为重转向AI技术和场景落地为核心,联想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一步步接近"换芯"。

但转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基础设施业务的短期亏损、全球算力竞赛的白热化、区域市场的政策波动,都是摆在联想面前的现实挑战;硬件利润天花板依旧,如何通过服务业务提升溢价能力,也仍是关键课题。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传统硬件巨头确实正迎来AI拐点,联想一季度AI相关业务的高增长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传统硬件巨头的增长逻辑正在从单纯依赖硬件销售转向以AI驱动的综合解决方案。这种转型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标志着AI技术已从概念期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尝试与联想集团取得沟通,但截至发稿未得到明确回复。

一场由AI驱动的"第五次创业",正在改写这家40年科技老兵的命运剧本——在AI重塑科技行业的浪潮中,联想的转身或许不算惊艳,但足够扎实。

而它能否在"技术投入"与"短期盈利"的平衡中找到答案,将决定其能否在新增长赛道继续位居顶端。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