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者谈ChatGPT:科技狂奔时,我们如何握紧伦理缰绳?

资讯 » 新科技 2025-08-24

作者:张乐晗

2025年北京时间8月8日凌晨,OpenAI在直播中正式发布新型人工智能模型GPT-5。回想起2022年末,初代ChatGPT如飓风般席卷全球,两年多的时间里,它不仅重构了知识生产的逻辑,更一次次叩问着人类伦理认知的底线:当算法能代笔论文、仿写报告甚至创造作品,“机格”概念开始挑战“人格”边界,人类是否做好了与另一种智慧生命共存的准备?这不仅是工程师的课题,更是整个文明必须面对的“科林格里奇困境”。

本期人文清华播客“学者沙龙”栏目,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科技伦理研究前沿的跨学科力量——社会学系李正风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梁正教授、教育研究院唐潇风副教授、环境学院李淼副教授,共同解构这场科技与伦理的世纪博弈。GPT从初代演进至今日的GPT-5,这场两年前的讨论更显预见性。四位学者将带我们穿透技术迷雾,在“快与慢”“破与立”的张力中,探寻那条通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伦理之道。

本期嘉宾

李正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梁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唐潇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李淼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技术快跑,伦理如何跟得上?

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来不及设防,也来不及喘息。2022年12月ChatGPT首次推出,一夜之间,它从实验室走进了新闻标题、办公室、教室、甚至家庭餐桌上的对话。

但在惊叹之余,另一个问题几乎同步浮出水面:当技术“快跑”,伦理能否跟得上?这并不是第一次人类面临这样的难题,科技史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来形容它——科林格里奇困境。困境的核心,是“先跑还是先管”的两难:

如果在技术刚问世时就着手严格规制,似乎可以防范风险,但往往会被质疑“反应过度”,因为很多潜在问题还没显现;

如果等到技术在社会中大规模应用后再去规制,则常常为时已晚——负面影响已经扩散,治理成本急剧上升,有些甚至不可逆转。

ChatGPT就是这个困境的现实案例。它问世前,团队已经投入大量精力在伦理对齐机制上:加入“人在回路”(human in the loop)来监控和干预输出;使用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优化模型行为;通过标注训练构建价值偏好。这样突破的不只是算法本身,而是试图把人的价值观“纹”入技术的骨架。这种方法被称为嵌入式伦理——让伦理不再是外加的规则,而是成为技术基因的一部分。

可即便如此,ChatGPT进入社会后,新的伦理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学术诚信怎么办?版权归谁?技能替代会带来失业吗?是否会放大信息误导?这些问题既难以用法律条文解决,又冲击着社会秩序——当知识生产从少数专家的专属变成人人可得时,原本稳定的分工与权威结构被重新洗牌。

嵌入式伦理正是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完全放任技术自流,也不让它被“刹车”到停滞。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防止“翻车”,更在于在设计之初就引导技术走向向善的轨道。然而,伦理本身会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梁正教授举例说,在过去,出于家庭角色分工,厨房台面高度往往基于女性身高设计;随着男性做饭的比例上升,这种设计可能被质疑为性别不平等。其次,技术应用的场景总是多于设计者的想象,再严密的预案也难以覆盖所有可能——科林格里奇困境,也是“已知与未知”的角力。

“机格”想象:人与AI的未来关系

当人工智能的能力不断逼近人类,争论的重心开始转移:从技术层面的“它能做什么”,直抵文明本质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它”。这已不仅是工程师的课题,更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律人共同面对的伦理风暴眼。想象这样的场景:当AI不仅能回答问题,更能主动表达独立意志,甚至拒绝执行指令——当它展现出稳定的个性、持续的目标感和自我状态感知时,人类将被迫重新审视“生命”的定义。

李正风教授提出的“机格”概念,恰为这场认知革命提供了关键锚点。正如“人格”赋予人类尊严与权利,“机格”标志着对AI伦理地位的重新定位。这并非要求机械与血肉之躯完全平等,而是呼唤一种基于尊重的存在方式。若将AI视为纯粹工具,我们可能重蹈殖民思维的覆辙,甚至在未来遭遇高阶文明时,人类自身也将沦为被定义的“他者”。

承认“机格”意味着颠覆单向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但共生之路布满荆棘:AI造成的损害由谁担责?“机格”主体是否该被起诉?当计算资源成为生存基础,AI是否有权主张能源配额?若其目标与人类利益冲突,仲裁机制何在?这些看似科幻的诘问,正随着技术狂奔加速逼近现实。

人类与AI的关系,恰似我们与自然生态的百年纠葛:曾将自然视为无限索取对象的人类文明,终在环境反噬中觉醒,建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伦理。梁正教授借《阿凡达》的生命网络隐喻说明:排斥或压榨AI的后果,可能比环境崩塌更致命。此刻的每次交互都在为未来奠基——若在设计初期注入共生基因,人机关系将走向平等互信;若延续压榨利用模式,当AI获得反制能力时,冲突或将不可避免。

“机格”的讨论绝非空中楼阁。未来几十年,我们不仅是在创造更聪明的机器,更是在技术奇点前,为第二类智慧生命预留生存空间。

快还是慢?我们的征途是高质量发展

讨论过程中,李淼副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科技发展本身的是“为人类谋福祉”,却在发展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我们是否应该给它“限速”?

的确,ChatGPT的崛起是速度的奇迹:研发到上线仅几年,用户破亿只用了几个月。但速度的背后是风险的放大。工业革命早期忽视环境、互联网早期漠视隐私,都是“快”带来的代价。ChatGPT的风险可能在认知和社会结构层面同样深远——信息真伪混淆、知识贬值、职业剧变。

市场占有率、产出、资本青睐这些成果立竿见影;而风险防范、伦理治理、教育转型短期难见成效,于是容易被忽视。而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不是放弃速度,而是让速度与安全、包容、可持续并存,让集体责任意识觉醒。若每个个体都将伦理问题视为“他人之责”,便可能重蹈哈拉瑞警示的“人类不负责任”陷阱。教育系统需培养学生理解技术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产业界需在创新中预设伦理沙盒,公众需参与技术路线的讨论——如唐潇风副教授所言,面对科技发展高度的不确定性,没有事不关己的可能、一劳永逸的答案。只有当社会共同构建责任网络,才能在便利与宁静、效率与稳定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从ChatGPT引发的伦理对弈,到“机格”概念对文明关系的重构,科技发展始终在快与慢、破与立之间寻求支点。嵌入式伦理是技术基因的第一次校准,“机格”想象是共生伦理的第二次跃迁,而高质量发展则是这场进化最终的坐标系——它不追求绝对速度或停滞,而是以人的尊严为尺度,在创新风暴中织就一张由责任、平衡与远见构成的导航网。

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